分享到: | 更多 |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2011中国航运发展报告》
2月12日,一批国产车辆在江苏连云港港口码头等待出口海外。新华社发
随着世界贸易中心向亚洲转移,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海运需求巨大,在全球每年新增的海运量中,超过60%是中国的进出口货物,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中国造船企业接单量的增长也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由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转换的时机已经成熟,当然,这一过程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对中国海洋运输业而言,2013年是一个历史性的年份。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关口,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截至2013年11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7.49亿吨,同比增长9.3%,而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80978万吨,雄踞全球第一;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企业的接单量同比增长83.35%,占全球订单总量的38.6%,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伴随着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必然是海运大国的成长
在持续5年多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这些成绩的取得,尤为难能可贵。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伴随着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必然是海运大国的成长。中国崛起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海运格局的版图,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中国通往海运强国之路亦将越来越坚实。
海运业是国际贸易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全球商品贸易货运量的90%以上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西方海权论学者马汉指出:“所有国家的兴衰,其决定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近代以来,有识之士也深刻地认识到“能主管海上贸易,即能主管世界之富源”的道理。孙中山也认为,“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优胜者其国力常优胜……”实际上,在15世纪后,拥有最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国家就拥有了全世界的话语权,新大陆的发现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和贸易的全球化,由海上贸易霸权带来的经济扩张,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几个海运大国的形成和地位的转换。西班牙、荷兰、英国先后成为世界海运大国,二战以后,美国、日本先后凭借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地位成为新的海运大国。
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天然优良港口的存在,为中国成为海运大国提供了区位优势,即以天津、大连、青岛等港口为支撑的北方航运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上海为中心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深圳、广州、香港为支撑的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以这三大港口群为依托的三大国际航运中心,在世界海运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国际海运中心经历了由“西欧板块”向“北美板块”再向“东亚板块”的变迁
国际海运中心的兴衰往往同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的布局形态息息相关。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贸易中心经历了三次大的转移:从地中海到大西洋,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并由此形成了三大贸易中心:西北欧、北美和东亚地区。与此同时,国际海运中心形成了由“西欧板块”向“北美板块”再向“东亚板块”的变迁。作为海运大国,其海运装备工业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这在造船业上表现明显。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造船产业重心在逐渐变化,不断由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随着中国船舶工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海运事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中国海运事业在面临经济封锁的情况下缓慢发展;1978—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走向深入,中国海运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海运大国地位渐趋形成;2001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海运事业也面临着深刻变革,从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迈进。
随着国内市场更加开放,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交换,经济对外依存度提高,大大促进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国际贸易运输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1999年到2008年之间的10年里,中国贸易增长量占海运贸易增长总量的30%。随着海运大国地位的确立,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全球布局设点的力度加大。中远集团在全球投资经营32个码头,总泊位达157个。“上港集团”成功收购马士基旗下泽布吕赫码头公司25%的股权,这些举措均表明中国港航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初见成效。
中国海运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保障性、竞争性、引领性协同发展
2003年国务院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建设海运强国”的战略目标。现阶段,中国海运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保障性和竞争性为主;到2020年,中国海运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实现保障性、竞争性、引领性协同发展。随着世界贸易中心向亚洲转移,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海运需求巨大,全球每年新增的海运量中,超过60%是中国的进出口货物,中国由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转换的时机已经成熟,当然,这一过程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在世界海运总运力中所占份额有待提升。以2006年为例,中国海运量占货物贸易总量的85%,然而,中国航运企业的船舶总运力仅占世界海运总运力的2%。加上中国资本的外国籍船舶运力,总体占世界海运总运力不到10%。其次,中国海运无法有效满足国内需要。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约占世界油轮总运力的1/3。中国海上船运的进口石油中,90%都是由外轮承担,包括欧洲、北美、亚洲等各大航运巨头。再次,中国造船工业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中国已成为造船大国,但目前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距离造船强国还有一定距离。此外,中国海运还面临国际海事新规则的约束和挑战等因素。
中国要实现海运强国战略目标,应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着手。从海运企业内部看,加快走出去战略,形成全球性产业链;积极运用兼并收购战略,提高整体竞争力;提高海运企业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层面的措施包括制定海运资源长远开发、维护和使用规划;完善法规体系,规范海运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海运事务等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版式设计、图表制作:刘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