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放眼2014年,能否按照既定的改革蓝图迈出坚实的步伐?中国经济走向如何?专家学者梳理预判了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
经济基本面依然总体趋好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表示,目前全球危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世界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显然,危机深入到如此程度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因此,走出危机的治本之策是改革。哪一个国家对自身的问题认识得最深刻、哪一个国家的改革策略最完备、哪一个国家的改革决心最大、哪一个国家的改革效果最显著,哪一个国家就会在未来占据先机。比较各国的改革方案以及改革决心,我们非常有幸地看到,中国的认识最清楚、决心最大、动作最快,而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认为,虽然近期官方和汇丰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有微弱下跌,但经济整体平稳运行的态势未改。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经济基本面依然总体趋好,无需刺激手段来救市。要有定力,不为外界的风吹草动所动。“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政策基调不能变,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变。
经济增长具备诸多积极因素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王文波认为,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近年来少有的复杂严峻局面。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不少积极因素:一是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阶段,这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最大基本面。二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的多项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内生动力和社会创造力。三是企业预期和信心改善有利于企业生产和投资的基本稳定。新一届政府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更加注重改革转型的发展理念充分汇聚了社会各界最广泛的共识,社会预期趋于稳定,发展信心趋于增强。四是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一定要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没有一定的增速,很难把经济工作搞好。
这是保就业的需要。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概能创造130万甚至15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现阶段我国保就业、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GDP增速就不能低于7.2%。这是调结构的需要。只有GDP增速保持在7%—8%之间,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快速推进,人力、资金、技术才能得到充分保障。这是促稳定的需要。如果经济活跃度过低,会带来企业订单下降、开工不足、裁减员工、投资减少。此外,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这也是增信心的需要。经济一旦失速,进入惯性下滑轨道,信心缺失与经济下滑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基本面将受到巨大伤害,重启的难度和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在新一轮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被强调。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认为,深化农业改革,应对农业发展挑战,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从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农民和市民同工同酬、同城同权入手,保障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权利,提高竞争的公平性;从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入手,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鼓励经营权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等。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回归实体经济。当前应以公司债券为基本抓手,推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展开中国金融体系再造的工程。在金融运行中,存在着众多可用公司债券予以化解的矛盾:货币供应量高企、银行信贷资金的期限错配、推进债务率降低、推进资产证券化、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熨平股市波动。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财税体制”指的是四件事: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管理、财政体制。由此,财税改革要注意整体的改革方向,四方面都需要有所顾及。围绕这些改革方向,财政收入主要是改革税收结构,财政支出要着眼于稳定税负和调整GDP分配格局,预算管理要实现“规范透明”,财政体制要坚守“分税制”。
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治理产能过剩?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认为,短期来看,应以避免严重产能过剩行业整体陷入生存危机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主要目标,产能调整与供需调节则主要依赖市场机制,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是化解调整过剩产能最为有效的手段;从长期来看,完善市场机制是根治产能过剩之道,具体来说,治理产能过剩的关键在于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矫正导致系统性产能过剩的体制缺陷,并增进市场机能,以充分发挥市场利用分散信息、协调供需平衡、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高效率性。
(李 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