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安倍经济学”正制造滞胀风险
//www.workercn.cn2014-03-18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徐奇渊

  日本内阁府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经济增速达1.5%。日本总务省的数据也显示,2013年通胀率达0.4%,是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物价正增长。按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在2014年1月份的预期中值,日本通胀率还将在2014年、2015年分别达到3.3%、2.6%。这些都表明,日本已基本走出通缩阴影。

  尽管日本在中短期内再度陷入通缩的可能性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安倍经济学”已经成功在望。相反,在解决通缩问题的同时,“安倍经济学”正在制造着更大的滞胀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短期来看,引发经济滞胀的风险点有两个。

  其一,消费税上调将使经济减速、物价上涨。2014年4月,日本将面临消费税改革的闯关,届时消费税将从5%上调至8%。虽将辅之以缓冲政策,但在短期内,由于消费需求在事前透支,以及事后受到抑制,日本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同时,由于消费税率上调,也将出现CPI通胀率上升。从近期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预期中值来看,2014年,仅消费税改革对通胀率的贡献就将达到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大部分通胀都将来自消费税改革。

  其二,日元汇率贬值将导致进口成本上升,从而对供给环节造成负面冲击,带来进一步通胀。国际大宗商品是以美元定价的,而长期以来日本严重依赖于大宗商品的进口,2012年日本的能源自给率已下降至13%。因此,日元汇率20%多的贬值,直接效应将是进口成本显著上升,并引发通胀。今年1月,日本矿物燃料进口的总价值同比增长22.6%,其中20.1%是因为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日元对美元贬值)。但是,安倍之前所预期的,是需求复苏带来的通胀,并未把进口成本提高导致的通胀算进去,这正是问题所在。

  从日本国内供给面来看,滞胀的风险点更需要引发关注:

  一、在走出通缩阴影的同时,日本经济供给能力的瓶颈正在凸现,这实际上是经济潜在增速没有改善的表现。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2013年12月,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已达101,这是2011年大地震以来的最好表现;而大地震时期的产能利用率高,主要是因为产能受到破坏。

  截至2014年1月,日本已经连续19个月出现贸易逆差,而且逆差仍在逐步放大。2013年全年,日本的贸易逆差接近1200亿美元。今年1月,逆差进一步达到269亿美元,这是1979年有数据以来的最大单月贸易逆差,即使剔除汇率贬值因素,这一规模也非常巨大。贸易逆差,既是国内超额需求的反映,也是国内供给能力不足的表现。供给能力不足,显示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二、“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日本的储蓄率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疲弱,这些都可能使潜在增速水平在中长期出现恶化。

  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日元汇率的大幅贬值,使得日本金融资产价格飙升。在股票市场上,日经225指数在2013年上涨了56.73%,显著的财富效应,加上消费税即将上调的确定性预期,都激发了日本居民的消费热情。与此同时,日本财政政策保持扩张,2013年日本国债余额首次突破1000万亿日元。居民消费、政府支出的扩张,挤出了私人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另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日本私人企业的设备投资从短期来看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但从中长期来看,会在供给面提供新的潜在产出能力。因此,日本私人企业设备投资增速疲弱,不但显示企业仍缺乏信心,而且还预示潜在产出水平缺乏改善,甚至可能出现恶化。

  综上所述,“安倍经济学”刺激需求的成效虽然已经显现,但随着总需求的释放,供给瓶颈正在成为问题。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来看,中长期的供给能力修复也难言乐观。因此,如果“安倍经济学”再不重视结构改革,日本经济的滞胀风险将有可能转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