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 本报记者 齐东向
从最近发布的一系列数据看,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取得可喜进展,但投资、出口以及企业效益有所回落,财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隐患。在经济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的复杂形势下,宏观调控的取向备受关注。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提出“既要保持定力,又要主动作为”,明确指出了当前的调控方向,意味着我们将在战略上保持定力,不会重启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着力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在战术上主动作为,陆续出台有力措施稳定增长,确保经济不跌出下限,防止出现大的起落。
经济运行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是客观的、必然的,关键在于防止过度波动。这就要确定一个合理区间,其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设定为7.5%,更多考虑的是保就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我们经历了一场增长与就业的“压力测试”,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一度降到7%以下,城镇就业曾出现严重问题,一两千万农民工失业返乡。据测算,现阶段我们要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经济增长速度不应低于7.2%。上限则是防通胀,今年的预期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近年来国内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能源、原材料、资金、土地和劳动力价格都有不低的涨幅,粮食、肉类等农产品供求的紧平衡状态对物价影响较大,加上货币存量不少,必然会逐步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从国际方面看,主要经济体持续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频繁波动,对我国的影响不可不防。面对各方面通胀压力,保持价格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宏观调控保持定力,就是只要增速不滑出底限、就业基本稳定且不超出上限、物价基本稳定,就要保持政策组合和基本取向,财政不增加赤字,银根既不放松也不收紧,不对经济运行进行强力干预。从去年的实践看,宏观政策能够“保持定力”,本身就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作为,这让市场吃了“定心丸”,稳定了社会预期,坚定了发展信心。
宏观调控主动作为,就是在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保持政策稳定的同时,一手推进简政放权、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一手推动结构调整、增加有效需求,既拉动当前增长,又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外需不足尚未根本改善,我们只有主动作为,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前不久,中央强调要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及时拨付预算资金,同时推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这些举措明显有利于稳增长,也为调结构、促改革提供了相应稳定的经济环境。
调结构、促改革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关键之举,有利于培育和形成更具长远竞争力的新增长点,有利于激发千千万万人的创造活力。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归根结底还是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近些年,我们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明显受到体制上的诸多制约,只有加快改革,才能解决相关体制问题,将巨大的内需潜力挖出来,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激发企业活力,也需要财税、金融、科技、行政等方面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和创新环境,使大量有稳定盈利的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顶梁柱”。
能不能实现“保持定力”与“主动作为”的统一,取决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为此,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作为调控主体,对市场的干预必须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以统筹兼顾、间接引导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二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要维护中央调控的权威,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防止“一统就死”或“一放就乱”,加强衔接与协调,确保宏观调控有效落实。三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熨平短期经济波动,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也要有助于改善中长期供给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总之,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内有能力、有办法、有作为,同时也尽可能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就能够保持市场预期的稳定,激发市场活力的增长,使经济运行逐步摆脱对行政干预和短期刺激的“过度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