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瓶颈与破解对策
李创//www.workercn.cn2014-08-07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发展日益呈现出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三大趋势,其中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已成为三大趋势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省份都有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崛起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但各地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和不足,急需寻找破解之策。

  产业集群的发展瓶颈

  政策瓶颈。在各地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公共政策存在着诸多缺陷。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准确,采取“行政撮合”方式将许多企业“半自愿”地纳入集群,或以自身掌握的资源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呈现政策越位;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存在偏差,表现出对大企业的过分偏爱和对小企业的极度冷淡,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忽略软环境的培育和发展,呈现政策错位;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健全,表现为公共产品和服务体系不完善,难以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功能,呈现政策缺位。

  创新瓶颈。传统产业集群的“低端锁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高端不足”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紧迫和最突出的问题,而破解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但我国产业集群创新还存在许多问题:集群创新机制不完善,多地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不突出、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较少,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创新人才,很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创新要素不足,产业集群创新涉及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创新在创新要素方面明显存在驱动力不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设备、人力等生产要素不足,“电荒”“油荒”“民工荒”和土地紧缺现象已经在多地发生,成为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在很多产业集群内,社会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功能失衡,参与社会服务的中介机构积极性不高,难以为集群内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市场竞争和战略联盟提供有效服务;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凸显,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有根本性的转变,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大,一些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影响到一些大型招商引资项目的落户。

  产业集群发展的破解之策

  坚持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确保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要合理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聚合具有地域特色的大产业、大项目、大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加快转型发展。政府要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大在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硬环境方面的投资力度,完善配套设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通过财政投入、税收减免、金融杠杆等措施有效引导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鼓励集群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制定实施产业集群联盟标准,以严标准、高质量打造产业集群优势。

  强化分工与协作,构建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大力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人才。首先,以科技园和高新区为基础,加快科技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各类工业园区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本地资源禀赋做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加强中间产品市场的培育和要素市场的形成,强化区内企业间的集聚效应和关联机制。其次,依托大学科技园,提升集群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借助品牌大学的声誉,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将不同科研单位和实体企业的资源优势有机整合,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合理对接,增强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优势,从而使产业集群由制造基地向创造基地转变。最后,促进企业间建立横向或纵向的技术关联,使集群内部企业间既合理分工又相互促进,加快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使产业集群向专门化、协作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涉及工商、税务、金融和科技等诸多经济政策,而且离不开专利、商标代理、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同时需要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各地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尽快明确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种政策法规,破除传统的行政干预,为人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提供公平有序的政策环境;在积极招商引资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专业化市场,提升现代物流、信息传媒、科技咨询、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能力;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的先期投入,加快区内企业间的循环经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与政策设计研究”(编号:13CJY045)的阶段性成果】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