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谁在强化“政资不分”
//www.workercn.cn2014-08-11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张馨

  一直以来,国企改革致力的是“政企分开”,是国企摆脱行政附属物地位。然而,企业是否独立于政府要依资本而定:有独立的资本,才有独立的企业;反之,企业只能是行政附属物。资本附属于谁,企业也附属于谁。从这个意义上看,要解决我国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问题,根本的是国有资本的“独立”,即“政资分开”问题。

  然而,我国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一直是“政企分开”。这一思路从否定计划型国企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毕竟对象是“企业”而非“资本”,结果是改革30余年了,至今政企还是没能真正分开。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此时企业、商品、货币和资金以及市场因素都处于国家掌控与限制下,都不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市场化改革是由国家决定才启动的,改革进程是国家支配的,由此产生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安排的产物,而不是“商品—货币—资本”的自发结果。但“国家”由政府代表,“政府”作为科层组织由多层级多分支组成,因而“出资人”必须具体落实到某个政府单元身上。

  依据我国法律可知:(1)“各级政府”的各政府单元是“出资人”,它们才是国企真正的和具体的“资本家”的具体载体。(2)“全体人民”是国企的最终所有者,但不是具体的出资人。(3)每个政府单元都拥有若干国企,因而国资不是以国企为单位,而是以政府单元为单位来形成的。这样,国企问题又转变为“政府”的具体单元问题。

  市场化改革使得政府朝市场型科层构架演变,权限和责任向着地方(下级)政府下放,各政府单元成为“政资不分”的基本节点:在政府科层构架中,每个政府单元都成为政权机构和“资本家”的混一体。于是,“政资不分”就成为以政府单元为纽带的“国企—政府单元—国家”集合体的基本症状。

  由这个派生出的是财政问题。财政是政府的分配,国企利润归政府单元支配,成为分税制下各政府单元特殊的财力组成部分,成为各政府单元施政的经济基础、财力依据和直接的利益所在,这就从直接利益上坐实与凝固了“政资不分”:(1)利润是国家拥有国企的利益所在。国家必须同时拥有所有者身份,才能掌控国资和国企及其利润,才能确保自身利益。(2)改革使各政府单元有了自主发展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责任、权力、利益和压力,在政绩机制驱动下它们有着强烈的财力饥渴,第三财政(所谓“第三财政”,指的是政府通过支配国有经济盈利而形成的财力分配活动。它直接根植于国有经济,但根本上则是政府行为)是全新的获取财源手段。(3)“政资不分”使得各政府单元能够兼用市场和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确保第三财政既攫取竞争性利润,又获得垄断性利润和行政性利润,大大膨胀本财政单元的财力规模。在此背景下,各政府单元强化控制自有国企、扩展自有国资、膨胀国企利润尚且来不及,怎么可能去“政资分开”?结果是数以万计政府单元齐心协力强化“政资不分”。

  (作者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