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经济学研究也应遵循自然规律
杨承训//www.workercn.cn2014-10-17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遵循。在过去的经济学研究中,往往只讲经济规律而忽略自然规律。这一缺陷不仅使经济学研究落后于实践,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针对性和指导性。

  经济规律从属于自然规律

  马克思说:“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从本原上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经济规律是广义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经济规律固然有其相对独立性,但从根本上看是受自然规律统摄和制约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能持续进行。

  现阶段,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生态文明时代。传统工业化道路下工业生产对大自然的掠夺性索取,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频频发生。大自然的倒逼促使人类觉醒: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生态生产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严峻的客观形势也促使经济学研究不仅要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而且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更加重视和遵循自然规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方式与制度建设。这就要求经济学者必须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新的理论境界。这可谓经济学研究的一次思想解放。

  把科技因素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

  习近平同志在分析了我国发展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之后说:“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当前,从事经济研究必须认识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探索和掌握科学技术主导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以此在一些重要方面重构经济学。

  深入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大自然的探知可以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先知先觉”;它可以引导人们适应、驾驭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可以开拓与创新资源,克服资源稀缺和边际效用递减的局限;它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将人类的理念物化为产品和产业;它可以帮助人类预知和规避各类风险和自然灾难,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在人类几将耗尽地球浅层资源之际,只有进一步研究科技创新、应用的机理,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深入认识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机理。生态是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转和物质循环而互相作用的关系和状态的总和。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物圈。如果人类活动违反、损害、破坏这个大生物圈,人类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与此相应,人类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都要受生态规律的制约。要在种种客观限制中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就必须以科技为支撑,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发展循环经济及其产业链。经济学应当树立生态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研究如何优化经济运行。

  深入认识节约规律的自然与经济统一性。从本质上看,节约规律是大自然对人类配置和利用资源行为的约束和规导,它要求人类顺应自然、正确利用自然,以最小的综合投入获取最大的综合产出,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以及健康、安全等效益的统一,而不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集约经营是运用节约规律的一种形式,即集中利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所以,节约规律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经济规律,具有自然和经济统一性。经济发展遵循节约规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以内涵式发展为主。

  突破“两只手”的经济调节理论框架。习近平同志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这为经济学研究开拓了空间。经济学研究应把科学技术引入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系统中来,使之与经济社会需求形成内在互动关系,与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耦合,用以预测未来、规避风险、参与谋划、设计方略,发挥引领、驱动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这就要突破“两只手”的理论框架,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方向)、市场主配(配置资源)、科技主引(引领未来)”的三元经济调节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理论和机制。

  (作者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