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由要素、投资驱动阶段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与之相适应,我国科技改革稳步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创新要素集聚程度低、自主创新技术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等,根源主要在于创新基础设施、科研与产业部门协同能力、对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等方面相对薄弱。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过去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正在改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提高。今后应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中更好平衡资源提供者和利用者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提高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同时,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源头作用,支持科研机构和大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和技术创新基地。
科研与产业部门协同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许多科研成果难以付诸生产实践,迫切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应进一步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科研机构和大学根据企业现实需求选择研发项目,企业借助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是科研与产业部门协同关系保持稳定的关键。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完善科研与产业部门各方创新收益分配机制。
对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采用的技术很多是国外成熟技术,不少技术进步属于国外技术创新的溢出,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比较普遍。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必须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优势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应进一步明确技术引进的战略目标,将以产品和生产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以技术高层次发展为方向,加强基础核心技术、主导技术引进,避免盲目、重复引进。设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建立专项消化创新基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给予适度保护。
创新环境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保障。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有效的市场竞争是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最大动力。应充分利用网络及数字化手段在全社会传播创新意识、创新技术,促进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建设。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人才聘用机制,深化向创新倾斜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解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让他们有更多精力进行研究创新。完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尊重创造性人才个性特点,为其提供宜居、宜研的环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科研成果评价激励机制,改变重论文、轻转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办法,侧重考核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程度。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