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是“低碳发展”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中国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明智之举,也是走向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消除工业文明的高碳标志,步入低碳、发达的生态文明社会。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低碳发展是中国跨越资源障碍的助力器。中国能源资源的禀赋特征是“富煤少气缺油”,即使是储量相对较多的煤炭,按已探明的储量,也仅能开采80年左右。当前高速发展下的中国水资源仅占全球的6%,耕地资源占全球的7%,石油和煤炭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据估算,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21%的国家如果要达到西方工业文明的高度,按照原有发展模式,还需要4个地球的资源才能够完成。因此,中国想要跨越工业文明的资源障碍,传统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走低碳能源供给和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发展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的将温升幅度控制在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的新目标,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新压力,低碳发展成为中国应对上述压力的缓冲器。要减少我们发展所面临的阻力,只有从满足国家长远发展利益和综合安全的战略角度,系统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协调处理好减排政策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复杂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将低碳发展纳入到我国的发展模式之中。只有充分做好相关的知识、基础数据和技术储备,选择适当的可承受的减排水平和适当的承诺形式与时机,在国内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氛围,在国际树立中国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形象,才能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赢取空间。
低碳发展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加速器。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带来的两大红利:一是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新时代的开启,使中国经济获得了国际环境的红利,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需要的国际环境;二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兴起,使中国在开放中获得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红利。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低碳经济的兴起,给中国如何利用新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新课题。一方面,中国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发展,具备了低碳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都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站在一定时代高度上。另一方面,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又遭遇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 2013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8.1%。有数据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5%。事实证明,只有走低碳发展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才能为中国续写辉煌插上腾飞的翅膀。
低碳发展是中国突破发展障碍的破冰器。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和实力的扩大,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跨越“双重障碍”的挑战。根据国际经验以及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国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由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的拉大,新利益格局的形成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凸显,中国面临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障碍。与此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另一个障碍,即“文明障碍”。所谓文明障碍,就是在人类生态足迹已经超出环境承载力的背景下,中国崛起必然遭遇先登上工业化“列车”的发达国家的排斥。发达国家出于既得利益的要求,对中国靠大量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环境挤入工业文明“列车”感到不满和恐惧,他们会以低碳经济和环境压力为由,提高中国进入工业化的门槛,这将是中国实现工业化中遇到的第二个障碍。不论是外部高压,还是内部困境,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压缩式、高密度的污染,不仅威胁着中国传统工业化的可持续性,而且将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中国必须为未来克服“双重障碍”寻找出路。而具有经济增长引擎和解决环境危机双重功能的低碳经济,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低碳发展在中国虽然起步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非常迅速。低碳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开始,也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经历重化工产业拉动增长之后,启动新经济引擎的重大战略选择。
低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阶梯
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低碳发展必将有利于助推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需要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来实现,人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自然环境的背景中得以实现的。人类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自然和社会的互动协调,在这个系统中,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承载和蕴含着人类发展的必要因素。低碳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对生态保护和社会变革之间的结合,是对自然生态的关注、社会生态的关注和个人生态的关注的统一结合,低碳发展秉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优良的社会生态氛围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保障,良好的个人生态观念则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人类只有在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和谐中不断进步、不断追求,才能探索和达到自我的理想境界,才能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在改造自然、社会的过程中,在创造人类辉煌文明的历程中,在驾驭自然力的方法中,从必然走向自由。中国梦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于低碳发展下的自然环境,低碳发展模式下的中国发展道路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实现中国绿色崛起
中国要实现生态文明既不能走高排放、高污染的老路,也不能照搬西方的低碳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出一条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国情的内生低碳发展的道路。内生于中国的低碳发展模式是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资本等方面的全新变革。
一要树立政府导向的内生低碳理念。中国政府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 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量要在2005年基础上普遍下降40%至45%,旨在控制全球变暖的行动中进一步发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在推动南北和南南合作中将低碳发展与低碳技术融合起来,推动新一轮低碳发展理念的传播。在发展方向上,中国政府要抛弃传统的唯GDP理念,内生出可持续的低碳发展理念。政府导向要充分发挥政策作用,将低碳发展引入体制机制创新之中,发挥政府的指引作用,引导全社会向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发展。
二要开发内生于科技创新的低碳技术。中国的产业升级不能简单地走西方工业文明的引进道路。著名环保作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最环保的国家往往是最创新的国家。 ”中国的产业升级面临着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和世界经济发展绿色化转向的压力,不能采取传统的科技创新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基础上的,中国需要建立新的低碳发展技术创新体系,这种技术创新体系是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充分利用劳动力和技术、充分节约资源的创新模式。
三要发掘内生于中国文化的自然资本。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资本的支撑,而当前中国低碳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恰恰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遗产重新发挥作用的时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资源可大力开发的生态产业有: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中医中药业、民间手工艺产业等。这些基于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的自然资本的重新利用是我国新一轮绿色产业升级的优势所在。只有重新挖掘和利用中国文化的自然资本禀赋,才能走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困境,才能实现中国的第三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探索内生低碳发展之路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低碳理念的引领、低碳技术的支撑和低碳制度的保障。尽管中国低碳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绿色崛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赵建军(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