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漫画:冯大美
引子
岁末年初,各类评选评奖令人目不暇接。仅在北京某酒店,1月7日,由某网站举办的“2013中国汽车年度盛典”评选出24个奖项;1月7日-8日,某杂志社联合其他机构进行了“行业50强或细分行业单项奖”等多项评选;1月9日,2013年中国创业投资价值榜评选出多个奖项……类似的评选评奖在很多地方上演着。“评比太多,我们人力、财力耗不起,得了奖也高兴不起来。”某知名企业北京办事处代表杨女士道出了部分获奖代表的复杂心情。
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为何众多企业会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材料+金钱=荣誉”的乱收费评奖有何危害?怎样进行整治?本期“思与辨”进行探讨。
■ 主持人: 尹传刚
(深圳特区报记者)
■嘉 宾: 张涛甫
(复旦大学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匡贤明
(中国改革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刘国强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评奖者和参评者:利益共同体下的双簧戏
主持人:岁末年初,各类评选评奖多如牛毛,对形形色色的评比,很多企业明知“材料+金钱=荣誉”,也知道谁给的钱多,谁就排在前面,但还是拿钱参加了,为什么?
刘国强:当前各种评奖活动确实名目繁多,乱象丛生。个人也罢,企业也罢,参加者的心态也不相同,但真正完全受骗上当的极少,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主动借此牟利。参评者明知这些评奖活动缺乏规范性和公信力,仍你情我愿地与评奖方唱起双簧,这样的交易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然,有些企业也可能并不想主动参加,因出于“无奈”而不得不应付,主要原因是担心同行业对手通过这类虚假奖项来提升其行业信誉,自己若没有几个“响当当”的奖牌匾额挂出去,就要在市场竞争中吃个哑巴亏。而评奖方往往精细地把握了企业领导的心态,通过“名人效应”、“权威效应”等来吸引企业参评。这样,评奖的主办方、个别有影响力的个人或企业、参评者等各方就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匡贤明:我国在转型时期,独立权威的企业评估机构不是没有,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变味评比,其核心是抓住了企业的竞争心理:你不给钱,自然有人给;你不评比,别人会评比;别人评上了,知名度就比你高了,你就吃亏。所以大家都只能不断地往这个无底洞抛入真金白银,明知评奖无异于瞎折腾,也乐此不疲,以至项目越设越多。还有的评奖,就是凭借政府的背景,如退休官员的影响力。对这类评奖,企业拒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敢得罪一些主办方背后的权力。说到底,还是权力在里面作祟。
张涛甫:对于参评方来说,奖项成了 “鸡肋”——有也没有什么大惊喜,没有虽然没什么大遗憾,但又觉得少了什么;对于评奖组织方来说,评奖多是一门生意。奖杯给或者不给,给大奖还是给小奖,也是看钱下菜。双方各取所需,但评价体系被整乱了。
出钱越多排名越高的评奖活动, 只会使得奖项美誉日减、名声渐臭
主持人:乱收费、泛滥成灾的评奖有何危害?
刘国强:企业需要社会认同,如果有公信力的机构,评选出客观公正的排名,企业是愿意参评的。运用实地的检查和全面的评比这一形式,对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还是行之有效的。可是,这样的评比项目,应该少而精,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其重要性,也才能达到目的。而太多太乱,就成了灾,不但没有起到评奖的激励作用,反而会起负面影响。
其危害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损害了社会风气。这样的评奖,早已偏离了评奖的本意,使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之风大行,社会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受到严重挑战。其次,扰乱了市场秩序。企业打造品牌不是靠质量,靠服务,而要靠虚名,靠欺骗。消费者则难辨优劣,容易上当受骗。
张涛甫:它带来的副作用是严重的,而且从目前来看,这种副作用的危害越来越刺眼。评奖评的是质量、品质,应该体现公平原则,有经得起社会和行业质疑的公正、明确的标准,评委们严格按照评审程序,公正评判。但很多评奖活动依据的不是这些,而是看拿钱多寡,这就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它还使得企业负担加大,面对形形色色的打秋风式评奖,企业为了应付这些,劳民伤财,额外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垫高了企业的成本,特别是那些“要挟”式的评奖,对企业的伤害很大。
匡贤明:这类评比是一种噪音,扰乱了市场竞争中正常的信息传递。甚至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真正优秀的企业不会参加这类评比,反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参加。结果本应是独立、客观的评比被弃之如屣。这类评奖活动还损害了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公信力,评奖乱象若不能有效治理,后果堪忧!
以市场的办法解决不规范的市场行为
主持人:怎样才能整治这些变了味的、“要挟式”的奖项评奖?
匡贤明:整治这类变味、“要挟式”的评奖,不能用行政手段一关了之、一罚了之,而是形成真正的市场评比机构。评奖机构在实质上要去行政化,不能打着政府的名义、政府退休官员的名义,这是最重要的。形成评比间的对比,鼓励评比的竞争,以此形成市场化的、权威独立的评比机构。政府提供良好的评比环境与服务。对“要挟式”的评奖,只要企业举报属实,就予以相应处理。总之,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这种不规范的市场行为,要以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
刘国强:整治这类评奖乱象,首先需要对评奖主体做出规范。古语云,无利不起早,他们主办评奖,很难做到没有自身利益。其次需要对评奖内容做出规范。应尽量评选专业或行业贡献性奖项,而严格控制概念空泛的荣誉性评奖活动。第三是从评奖程序上进行规范。评奖活动要提前报批备案,评选标准、评定程序和评选结果要公开透明,有关部门应对活动进行全程监管,对“跑奖”、“卖奖”、“暗箱奖”、“欺骗奖”、“权力定奖”等行为要大力惩治,提高违法成本。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铲除弄虚作假的社会土壤,这需要社会价值观念上的改进,这就非短时之功了。
张涛甫:如今各类评奖太多太滥,真真假假,鱼目混珠,要彻底治理泛滥成灾的评奖,就得用猛药治之。一方面,要对评奖机构进行资格、资质审核,不能什么机构都能评奖,做好归口管理;另一方面,对逐利、“要挟式”的评奖活动,要严加惩处,斩断评奖经济利益链,让利用评奖活动敛财者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彻底清除评奖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