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 从耕地质量看,我国许多耕地在山区、丘陵区、林区等区域,广袤连片的平坦耕地不多,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甚至不宜耕种的情况大量存在
□ 在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和水土资源刚性约束下,尽管取得了粮食“十年增”,粮食压力依然很大
□ 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持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
立春一过,农地就逐渐从南到北活跃起来,整地、施肥都不能少。对农民而言,地里收成大小,除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还在于土地肥瘦与田亩多寡。一句话,耕地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与务农收入。
那么我国的耕地状况到底怎样呢?年前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耕地约20.31亿亩。这一数字,比这些年我们所认为的18亿亩耕地数量多出了约2亿亩。不过,农民对此很清楚,这些数字并不表明自己的承包地多了。“地还是那么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当时就对此作出了解释。
这种解释是有根据的。我国耕地面积数字变化有历史原因。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允许各村队根据情况保留5%的机动地,各地在丈量土地面积时标准有宽有严,加上当时有农业税费等,各地在上报田亩数量时也有所保留,这就导致公布的耕地数量与实际耕地数量并不一致。上世纪90年代初有过第一次土地调查,但由于技术手段限制等原因,直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基本以各地上报的耕地数量为准。当时按照19亿多亩的数字公布,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用地加快,逐年降至18亿亩多一点。
这次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采取了更严密的部署和更先进的手段,把原有的、实有的耕地调查出来了,得出了20.31亿亩的耕地数据。数字虽然比18亿亩大了,但实际耕地数量、种植面积还是那么多。也就是说,我们的粮食“十年增”以及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就是在这个耕地数据上出来的。
厘清了耕地数字,再看耕地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压力依然很大。从耕地质量看,我国许多耕地在山区、丘陵区、林区等区域,广袤连片的平坦耕地不多。国土资源部调查数据反映,全国有564.9万公顷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431.4万公顷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等政策制度安排,这996.3万公顷耕地中的相当部分需要逐步调整退出。同时,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甚至不宜耕种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国土资源部认为,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2亿多公顷。
从耕地减少态势看,1996年我国人均耕地为1.59亩,2009年下降到1.52亩;2009年全国耕地为20.31亿亩,2012年耕地是20.27亿亩。而且,减少的耕地大多为优质耕地,被占土地基本以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连片耕地为主。像上海、天津、北京等可供开垦的补充用地接近枯竭。
耕地压力不减,我们面临的粮食消费格局却发生了变化。简单看,过去3个人种地供1个城里人,现在逐渐反转过来;过去吃苹果一个人削一个吃,现在喝果汁,一杯果汁要3个苹果;过去以米面为主,现在肉蛋奶大幅增长,带动粮食结构变化,等等。这就表明,在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和水土资源刚性约束下,尽管取得了粮食“十年增”,我们的粮食压力依然很大,绝不能轻言粮食已经过关。
因此,在坚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底线上,我们没有退路,不能松懈,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持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