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政协委员建言:破解馆藏文物保护困境需多管齐下
//www.workercn.cn2014-03-11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显微镜下清除青铜器锈斑

  本报记者 李珊珊

  “这几天很多记者都在问我‘全国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腐蚀损害’的问题,其实这不是最近出炉的数据,而是10年前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专项调查时就统计出的结果。时隔数年又被社会广泛关注,说明大家对国家文物事业越来越重视了。”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文物藏品保护环境堪忧

  2004年4月,为了减少由腐蚀原因引起的损失,更有效地管理和保护馆藏文物,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项目历时3年,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03家各类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1470余万件(组)馆藏文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处于濒危腐蚀程度文物29.5万余件(组),重度腐蚀程度文物213万余件(组),中度腐蚀程度文物501.7万余件(组),分别占全国馆藏文物总数的2.01%、14.52%和34.13%,文物腐蚀损失状况相当严重。

  时至今日,我国馆藏文物的腐蚀损害现象仍然未明显改观。单霁翔简单列举出了一些因素:空气净化技术应用较少、环境控制设施简陋、光环境普遍不规范、空调设施使用不当等,加剧了光照、湿度、温度、霉菌、各种空气污染物、虫害等对藏品损害的程度和速度。另外,由于材料污染或使用不当,也对藏品产生危害。加之目前我国文物藏品库房面积严重不足,库房中文物密集堆放现象十分普遍,这就又造成了人为损害。“可以这样说,目前我国大多数市县级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文物藏品保存环境不达标,一些博物馆内恒温恒湿、空气净化等文物保管专用设施几乎完全空白。”单霁翔对此忧心忡忡。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2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曾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文物修复投入6亿元,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有所改善,库房提升项目安排2.5亿元;“十二五”期间投入力度加大。其中,2011年、2012年、2013年3年,馆藏文物修复投入8.17亿元。

  文物修复人才稀缺

  除了经费问题,国内文物保护方面的人才短缺也是烦心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坦言,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很多入了行的人很长时间都上不了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的是有职业技能的人,但中国目前还找不到一家文物保护职业院校。而国外不乏此类学校,而且要求相当严格,如在意大利的一所文物专业职业学院,从业人员必须先取得艺术史或者物理、化学学科的合格证明,再去学习和申请文物保护专业的毕业证,拿到毕业证后还要经过考核才能拥有上岗证。在这个问题上,国内有文保专家曾经指出,传统文物修复是一个耗时长、回报低的工种,修一件文物短则数月,长则几年,却看不到明显经济回报。这都是造成行业人才缺口的原因。

  人才的缺失随之带来的是科研能力的下降。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表明,全国83家一级博物馆两年的定性一级指标的得分率中,科学研究最低,得分率仅43%。代表性研究成果平均得分率则更低,只有27%,是所有评估项目中最低的。即使就国家级博物馆来说,科学研究也仍然是具有瓶颈性质的制约性弱项。

  “我国博物馆科学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博物馆科学技术人才队伍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博物馆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另外还有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新兴学科发展速度慢、科学技术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匮乏等问题。”单霁翔说。

  如何破解保护难题

  谈及馆藏文物存在的问题,张廷皓更愿意用“病害”代替“腐蚀”的说法。他指出,想要应对这些问题,亟须从开展可移动文物健康普查、研究适用技术、改善存放环境三方面入手。

  “现在的文物普查,主要集中在对文物数量、等级等方面进行调查,下一步要增强对可移动文物健康状况方面的专项‘普查+体检’。二是保护和修复适用技术要提高。例如青铜器和铁器的粉状锈损害比较严重,纸质和纺织品文物的折痕病害高、石头要防风化、瓷器要防破碎,这就要求针对他们的病症下药,研究各自适用的新技术。三是存放条件需改善。文物的存放是有规定的,纸质文物需要的温度、湿度、光度肯定和铜器需要的不一样,目前国家的一些大博物馆面对文物病害都已经保护住了,不再任其继续发展,这是较好的结果。但基层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存放条件还很差。有些地方甚至长期缺少标准化保管空间。”张廷皓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延声认为,珍贵文物在实施保护过程中应谨防“次生灾害”,应加强对文物保护资金的监管,重视文物保护措施的监管,建立一批文物保护专家队伍,同时建立国家级文物健康档案,全面梳理国家级文物。对野外的岩画类文物根据价值、珍稀程度,文物的健康状况,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建立国家级文物健康档案;对“病危”文物要制定及时的抢救措施,如一些珍贵的岩画,不能因为资金的问题,通过年年涂抹“保护霜”来完成,而要下决心采取一劳永逸的措施,如:用全封闭建筑来保护,这样虽然投入大,但属于一次性投入,效果会更好。

  国家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基地亟待建立

  “我国应该拥有强大的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在我国的博物馆和文物收藏机构中保存有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文物藏品,还有数量更为巨大的中国文物收藏在民间,也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文物藏品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因此,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和修复的巨大需求客观存在。”单霁翔呼吁。

  在建设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方面,也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单霁翔介绍,正在建设中的故宫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和北院区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平台,今后将共同构成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

  为此,单霁翔提交了《关于建设国家古代文物藏品保护技术研究中心的提案》,建议依托故宫博物院,联合相关文物保护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组建国家古代文物藏品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古代文物藏品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应站位世界文物保护领域前沿,坚持科技保护项目对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等一切可以为中国文物藏品保护提供支持和有所贡献的力量,平等参与承担科技保护计划和项目,联系组织世界领域的文物保护领域专家进行重点古代文物藏品保护难点问题的研究,并不断取得成果。以当前古代文物藏品科技保护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点解决科学技术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为核心,积极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不断进步。”他告诉记者。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