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邵芳强//www.workercn.cn2014-06-30来源:大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路径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未来中国的新图景,正在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底色上次第展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关注三方面问题:一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问题,即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二是城市质量问题,破解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城市病”等问题;三是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问题,促进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研究和探索城镇化问题,应在人类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以人为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中心议题。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改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改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尤其是富裕农民、造福农民,使广大农民在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变革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享有与市民同等尊严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以人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城镇化,而不是追求几项经济目标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是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同步式城镇化,而绝不是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路径是重在构建结构合理、以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而不是一味建设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或巨型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方式是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双向共进式城镇化,而不是重城轻乡、繁荣城市而凋敝农村的单向式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充分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在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强调“人”的城镇化。在现阶段,特别要解决好农民工的市民化。党中央提出,“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作为重点突破口和主要抓手。

  不断提升城市质量,破解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城市病”问题

  对于目前的中国城镇化水平,理论界有不同的意见。一些人通过国际比较以及工业化程度和非农化水平比较后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滞后;另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参与城市经济活动的近郊农民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外地农民计算在内,甚至把他们所供养的家庭也计算在内的话,城镇化水平已经适中甚至超前。客观地说,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通过近30年的发展,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城镇化率仍将以每年平均1.5%左右的速度上升。因此,在考虑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城镇化的质量,防止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成为亟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历史表明,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都曾经遇到过“城市病”问题。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地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我国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上述的“城市病”症状。“城市病”多发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偏差才是“城市病”的症结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问题,为“城市病”埋下了隐患;城市管理欠科学,加剧了“城市病”效应。因此,我们在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对所遇到的“城市病”决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未雨绸缪,努力防治,努力实现城镇化发展模式由增长导向型向民生导向型的根本转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规划,在此基础上注重保持和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切实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并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质量,真正实现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这样,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城市病”,进而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城镇化要义。

  优化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从宏观上看,目前中国城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网络型和据点型相结合、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松散型和紧凑型相结合的特征,在空间范围逐渐形成由东往西、由南往北梯次递减的三十几个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在形成初期,大部分是各个城市依托自己独特的优势独自发展,并与周边城市偶然地建立联系,缺乏前期统一的空间布局、要素整合和产业规划等设计,通过自组织或他组织的模式,组建形成了目前的城市群格局。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在已有的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另一方面,应注重优化城市群之间及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促进各类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并按市场机制灵活配置,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互补作用,提高城市群之间及城市群内部的综合紧凑度。不能让人都集中到大城市,从而使小城镇不能适应要素相对集中的集约化要求。未来的城镇数量的合理分配可考虑为:继续控制大城市的数量,主要作为各城市群的核心和重要城市,起牵头引领的作用;合理增加中小城市的数量,尤其是中等城市的数量,起到产业支撑以及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桥梁作用;适度合并现有的建制镇,成为中心镇或小城市,主要功能为提升土地、资源等各要素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并通过农业现代化就近吸纳农业劳动力解决城镇户籍问题。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