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从社会伦理看生态危机根源
//www.workercn.cn2014-08-07来源: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它是一个涉及多维度、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就生态危机本身而言,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也不能从现象到现象,要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只有消除其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不仅关系到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更是人类和谐社会得以建立和永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动物、植物、阳光、空气等组成的、互利共生、环环相扣的循环链条。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链条,其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其生命过程服从于自然规律。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又是自然的最高级产物,通过劳动实践这一纽带,实现人类和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作为具有能动性的社会存在物,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人类是具有调整和控制能力的一切自然物的主体,自然界是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人类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过程,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使自然物发生变化,而是要在自然物中实现着自己的需求,是有意志、有目的的。

  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自然关系,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危机的发生就其实质来看,是人类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展开无止境的索取和争夺,进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生态危机的社会伦理根源探析

  透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发现,生态危机包含着社会危机,它所反映的是由人改造自然的行为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被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自然价值在人们之间、这一部分人与那一部分人之间、前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进行的分配关系。因此,生态危机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伦理根源。

  技术理性的扩张使人类放弃了对价值意义的探求。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人类的唯一追求,科学技术充当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正如学者马尔库塞所讲,人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在单向度的人眼里,只看到了技术眼前的、利己的价值,而对技术长远的、全人类的价值却视而不见。这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与消耗。当今,大气污染、沙尘暴、水荒、物种灭绝等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就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科学技术的现实可选择性,主要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的技术可行性——技术的可行性只是提供一种客观前提与基础——关键在于其价值的合理性,它应当是真与善的统一,而这恰恰是我们所迷失的。技术理性的扩张导致价值意义的缺失成为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之一。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消费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业化在发展中国家的推进,而在全球蔓延开来。政策制定者们通过制度政策鼓励公众消费,企业的生产者把追逐利润作为首要任务。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奢侈浪费的消费方式,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日益尖锐,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土壤恶化、能源短缺、森林消失、食物链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后果。消费的异化,从表面看是人类不合理的消费活动导致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而深层意蕴表达的是由于人被欲望所支配,才导致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消费主义的盛行成为导致生态危机的又一社会伦理根源。

  功利主义的蔓延使人类对资源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功利主义是一种把自我利益能否实现及最大化看作认识与实践出发点和归宿的价值观。20世纪中期以后,功利主义为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同时也应看到功利主义,强调行为的结果而不看动机,强调大多数人幸福的价值取向而不能确定善的大小范围,易导致不公。

  功利主义的这些缺陷容易造成人们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重视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重视当下发展而忽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形成了“本代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无视甚至否认其他各代的权益、权利和需要,利用只有本代才具有的制度安排权、控制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和助长本代消费主义的资源控制权,对生态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性资源被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而在这一表象的背后是当代人侵占掠夺了后代人对自然资源的享有权,本代人在享受幸福最大化的同时,却使人类延续所必需的条件产生了危机。功利主义的蔓延导致代际自然资源分配不公成为生态危机的再一个伦理根源。

  消除生态危机的路径选择

  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的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着人类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而且是自然资源的保护者。以此为切入点,消除生态危机的社会伦理根源路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技术理性要诉诸人文和价值的关怀。技术理性如果失去了价值理性的指引,就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单纯追求获取利益的手段、方法和效率,而忽略或难以对追求目标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和选择,从而导致人们物质欲望的膨胀,最终必然会使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技术理性只有诉诸价值理性的关怀,才能防止和矫正其“异化”的倾向,用价值理性自觉地调适技术理性的非理性倾向,使其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同时,考虑应有的人文和价值关怀,强化人类的道德责任,保证科学技术运用的正确方向,使人和自然、社会之间实现和谐共处。

  生活方式上要摒弃物质主义。生活的物质主义,以高消费为特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以享乐为主的消费观也随之发展起来,这种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极端浪费,对生态环境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压力。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代内不公、代际不公等问题。人不仅是自然整体价值的开发者,而且是自然整体价值的保护者。因此,人类有义务也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私欲,创建一种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文化享受的新生活方式。在消费观念上我们要提倡适度消费与环保消费,关注消费内容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关注人们精神生活,正如“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所呼吁的,不但要剖析现存的一些思想文化观点和价值观是如何助长甚至引发生态危机的,而且要创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自然界除了具有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物质价值以外,还具有满足人类的科学认识、审美需要、消遣休闲需要、文化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

  发展理念上要摒弃功利主义。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是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和资源的发展才会成为硬道理。这就要求赋予“发展”以生态伦理的内涵: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全面进步,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的目的不只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理念上要彻底摒弃功利主义的观念,走出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站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历史高度上,充分尊重后代人的利益和权利,自觉担当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自然资源的职责,为后代的发展安排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发展真正成为既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据《学习时报》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