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负面新闻数量相对较多,可能与地方治理能力欠缺有关,也可能因为地方对舆论监督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地方形象或者风险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凡有点务实精神的人,都不会因“地方形象”一时的改善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偶尔的负面新闻影响外界对当地的评价而气急败坏。经验表明,面对舆论暂时的偏颇,若能持宽容态度,并及时有效作出应对,地方形象反而会受到好评。负面新闻并不可怕,人们恐惧的是真相被遮盖,如果因政治透明而导致地方形象差,那么想必人们会愿意生活在“形象差”的地方
日前,一张中国省份形象危机风险地图由中国社科院推出,地图基于2013年公开报道的2074个典型案例统计制作而成,结果显示,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海南、安徽等位列“最危机”前十。报道显示,社科院的风险地图将内地各省份面临的形象危机总结为公共安全“危”、社会秩序“乱”、生态环境“脏”、公共服务“难”、官员素质“差”五大领域,涵盖了24个风险板块共55个风险项。可见,研究者考虑到建构地方形象的诸多因素,这方面的争议不多。争议主要在于,报告显示不少发达地区形象差。这与报告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关联,批评者认为,公开报道的典型案例,并不能作为反映地方形象的依据。
《南方都市报》对此刊文说,新闻报道往往只针对现象,事件的发生大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般来说,将呈现的问题普遍化,甚至将其作为地方形象的判断依据,是有失偏颇的。人们在关注一个新闻时,可能因其中的恶劣细节而感到激愤,继而会出现逻辑误区,从批评事件演变为斥责地方政府乃至否定地方形象。因为受到情绪的影响,这种表现大多是短暂的,一旦慎重思考,批评者大抵能体会到上述相关性之脆弱。在海南的“校长性侵幼女”事件中,不少人将当事校长斥为禽兽,并连带批评海南地方世风日下;而在“复旦投毒案”事件中,也有媒体在情急之下反思中国教育制度。不过,这些观点很快受到批评,原因就在于,它们涉嫌将新闻的影响及参考价值扩大化。
此次社科院报告用典型案例来测量地方形象,客观上存在将个别新闻影响扩大化的嫌疑,其逻辑似乎就是:突发事件、负面新闻越多,地方形象就越差。作者没有注意到各地方新闻监督力度存在差异,负面新闻数量相对较多,可能与地方治理能力欠缺有关,也可能因为地方对舆论监督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民众可能通过典型案例来感受地方形象,但研究机构若只是据此来得出结论,则显得有些粗糙,也有失公允。
更值得警惕的是,报告间接彰显了维护地方形象的法则。过去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一些官员在试图说服监督者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维护地方形象。按照此次报告的研究方法,减少甚至拒绝舆论监督,无疑将有利于维护地方形象。这是否将导致一种负面激励,使得舆论监督与地方形象相对立?相信在日渐开放的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人都不会为了所谓的地方形象而牺牲舆论监督,当前中国的政治生态因舆论监督而改善,提升透明度,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其正当性与必要性毋庸置疑,舆论监督应该被鼓励而不是被否定。
地方形象或者风险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后,不排除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失真,继而影响民众对地方的评价。这是社交时代必然的状况,大凡有点务实精神的人,都不会因“地方形象”一时的改善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偶尔的负面新闻影响外界对当地的评价而气急败坏。经验表明,面对舆论暂时的偏颇,若能持宽容态度,并及时有效作出应对,地方形象反而会受到好评。负面新闻并不可怕,人们恐惧的是真相被遮盖,如果因政治透明而导致地方形象差,那么想必人们会愿意生活在“形象差”的地方。
●相关链接
“次生丑闻”
《中国青年报》刊文说,地震灾难之后会有泥石流之类的“次生灾害”,地方丑闻之后,举国媒体云集关注接力“扒粪”,官场生态被置于舆论监督的放大镜下,很多平常被掩盖和忽略的问题都被“扒”出来,形成一波又一波躺着中枪的“次生丑闻”。“次生丑闻”主要有四种暴露的方式。
第一种是舆论监督“报复性”的曝光。网友不满某个官员或某个部门的所作所为,但在既有体制下又拿那个部门或官员没有办法,便会采取“报复性人肉”的方式去找官员的贪腐问题。比如看这个部门用车有没有超标,那个官员戴的什么手表。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很不争气,根本“经不起监督”。杨达才一被人肉,就查出了经济问题;周久耕一被搜索,就搜出了一堆见不得阳光的破事,从“九五至尊”查出了很多“次生丑闻”。
第二种是媒体监督“顺带性”的曝光。某地发生一起大的丑闻后,往往会引起举国媒体的集中。一些地方非常封闭,平常基本就是县太爷的“土围子”,缺乏监督阳光的照射,累积了很多社会问题,当然经受不住举国媒体的舆论监督,记者到这个地方采访,自然也会“捎带”回很多新闻。
第三种是地方政府错误的危机公关中引发的连锁丑闻,形成舆论次生灾难。发生丑闻后,地方总想迅速息事宁人和“控负”灭火,但常常是欲速而不达,一蠢再蠢地制造了新的丑闻。前段时间延安城管踩人事件,当地昏招频出,也形成了“临时工”、“城管大楼”、“伪造道歉”等多重门,出现一连串次生丑闻。
第四种是顺藤摸瓜式的次生丑闻,案中有案,由一起事件在深入调查后发现有更深的水、更深层次的问题,背后有更大的“老虎”。
这些次生丑闻往往都带着很大的偶然性,仿佛都是意外中发现的,充满了戏剧性。这暴露了舆论监督的局限,更暴露了常态监督的缺位和无力。当社会问题的曝光基本靠这样的“顺带”和“不小心暴露”,当我们的日常监督机制失效和失灵的时候,社会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