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又一个“十一”黄金周过去,“堵”、“挤”、“贵”依然是这七天里的关键词。关于黄金周存废问题的讨论,再一次甚嚣尘上。
饱受诟病的“假日办”取消了,但因集中休假出现的难题却一个也没有减少。人潮涌动、交通拥堵、价格高涨等老问题依然严重,景区“车如流水马如龙”、海滩“下饺子”、地铁公交前胸贴后背,现实版的“人在囧途”频频上演。然而,将这些苦不堪言的经历归咎于景区基础设施不够用,或者服务能力不到位,恐怕稍显简单。毕竟,景区的设施建设、商品储备与服务能力都是根据常态来设置的,对于超出常态的人流,不可能顺利消化。当数以亿计的人流短时间里蜂拥而至有限的景点,“堵”、“挤”、“贵”势必难以避免。
黄金周制度已有十几年,现在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和兴奋感已远不如当初。此外,与传统节日相比,黄金周的文化内涵本来就相对较弱。加之一味追逐经济效益,进一步削弱了节日本身的文化意义。今天,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累倒的低端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许多国人的要求;一块普通手帕被冠以“苏绣”、“蜀绣”、“赣绣”等名头,此类同质化的粗糙旅游产品也再难以让大家敞开钱包;而“强刺激”导致扎堆消费,节后景区经济陡然遇冷,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愈发显现。可以说,从方方面面来看,旅游市场的升级、假日经济的调整、假期安排的优化都必须进入一个“新常态”。
改进假期安排,是否就是把黄金周取消了之呢?恐怕不是那么回事。目前来看,被寄予厚望的带薪休假制度还远未健全完善,很多人虽然对扎堆休假不太满意,但也只能依赖于现有的公共假期来保障自己的休假权。解决国人休假中的种种难题,必须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同时有针对性地改善集中休假的服务保障水平。只有以严格有效的制度措施,让休假权真正掌握在普通人手中,休假福利才能真正惠及于民。只有落实“应休尽休”,公众才有可能实现“少食多餐”、分散出行,从而更理性地安排假期,让现存的一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不管休多少,怎么休,都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都是为了推动经济更良性发展。当“法定假日”真正定下来了,大家在365天里都能搭配出属于自己的“黄金周”,才能让国民假期安排真正进入“新常态”,也是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