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以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胡宇齐//www.workercn.cn2014-10-10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强全国文化中心的职能建设,是中央对北京的战略定位要求,也是把北京建设成为和谐宜居之都的题中应有之义。北京要有大胸怀,提供“大服务”,让文化为人民服务,首都为全国服务,文化中心切实发挥作用,中国故事就一定能讲得更好。

  国庆黄金周期间,北京上演了一场盛大的文化“嘉年华”。全市70余家演出场所排出各类演出132台580场,比去年国庆同期增加29%,观众人数达20万人次;全市精心组织美术展、电影放映、主题游园等公共文化活动121项,参与人数达300万人次。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与为数众多的参与者,充分彰显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身份标识和独特魅力。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加强全国文化中心的职能建设,是中央对北京的战略定位要求,也是把北京建设成为和谐宜居之都的题中应有之义。北京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散发古韵的建筑群落、张扬活力的艺术园区、承载记忆的博物馆所、凝聚智慧的民间技艺等不一而足。如何利用好自身文化优势,促进中华文化蓬勃发展,发挥首都示范作用,是落在我们肩上的重任。

  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必须按规律办事。一民族有一民族之特色,一国有一国之国情。这些不同虽无高低之分,却是不同文化赖以生长发展的土壤,是“此文化”不同于“彼文化”的关键之处。建设中国的文化中心,首先就要找准中华文化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生、传承、发展的内在机理。北京建城建都,其来久矣。民族融合、东西交流,文化的层累与递进蔚成壮观。然而,一朝有一朝之创新,一代有一代之文化。资源密集的首都文化不仅展示了这座城市不同凡响的过去,也向我们阐明了文化发展的“硬道理”,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突显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正向价值;另一方面,要植根实践,回应时代,与时俱进。当今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经济改革层层深入,社会发展空前活跃,顺应时势,走出一条文化发展的新路势在必然。

  文化中心建设能否成功,关键靠作品。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与受众对话的实现途径。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长河,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名作名篇。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血脉,奏响价值观主旋律,成为那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改革开放以来,《渴望》折射的人性光芒、《北京人在纽约》讲述的奋斗故事、《亮剑》呈现的英雄史诗……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好的文化作品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自己的使命,让观众和读者不知不觉中接受其中蕴含的价值观。美国形成文化霸权,其秘诀就是创造让全世界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好莱坞、麦当劳和跨国公司、名牌产品一道成为山姆大叔的“文化大使”。北京建设文化中心,必须创作出更多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这是文化发挥影响力的起点,也应该成为我们建设文化中心的抓手。

  文化中心应该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我国各地区文化样式精彩纷呈、各有所长,京派淳朴深厚,海派开放浪漫,西北雄浑粗犷,江南温柔婉转。加强与不同地域文化交流、互动,让各种文化形式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融合中获取新的生长力量,方能促成百花齐放的繁荣之态。在国内,要文化活起来;在国外,要文化走出去。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特别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巨大“逆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刻不容缓,对可能遭遇的文化安全问题更要提高警惕。

  加强文化中心建设,关涉全局。北京要有大胸怀,提供“大服务”,为中央、地方搭建更好平台,充分发挥示范辐射、服务保障功能。率先进行文化产业改革,打破条块分割,探索文化发展模式,各地就可依势跟进;发挥优势吸引人才,推出文化精品,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为人民服务,首都为全国服务,让文化中心切实发挥作用,中国故事就一定能讲得更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