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的发誓靠得住吗
刘畅//www.workercn.cn2014-10-16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CFP供图

  在一些人眼里,受贿是一个极为私密的过程,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隐蔽环境里,一方诚恳热情地相送,一方半推半就地笑纳,和风细雨,心照不宣,完成了利益的交换和关系的结盟。而有朝一日东窗事发,行贿者先期落马,如实招供,受贿者如同秋后的蚂蚱,自知来日无多,只等纪检办案人员上门抓人,由此炸响一个惊动四方的反腐惊雷。

  这样的正剧,在眼下的反腐季节不断上演。曾经充满希望的政坛新星,已然退休貌似“安全着陆”的老人,久经沧海、深谙世事的官场老手,还有饱读诗书、意趣高雅的学者型官员,几乎都没逃脱这样的腐败逻辑和政治宿命。那么,他们收取贿赂时,真的不知道“江湖险恶”、“风险莫为”吗?很多人并非法盲,深谙法律常识,对掩藏的陷阱和危险心知肚明。但是,为何铤而走险,最终落得“铁窗度余生”的下场?

  日前,被判10年徒刑的海南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正厅级)在《检察日报》忏悔称,自己是多年党龄的党员,就在离任前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落入了“受贿犯罪的深渊”。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在送礼人指天发誓‘绝对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的奉劝声中,我收下了贿赂款”。

  在看似清水衙门的党校里,这位官员居然15次收受同一名下属以劳务费名义送的钱物,仅人民币就达19万元,还有港元、手表、玉石若干。第一次,对方送了两万元,诚恳感谢他在“工作上花了很多精力、很辛苦”,并将行贿款说成“是我们给您的报酬”。据说,行将退休,他收下了平生第一笔贿赂款。过一段时间以后,对方在春节前再次给他两万元,告诉他“收益好,报酬自然就多。再说了,报酬多了也不烫手”。像很多官员最初受贿一样,他当天夜里“辗转反侧”。随后,每当元旦、春节、五一、十一,他都有了这样的“报酬”。投桃报李,他对本应监管的教育资金睁一眼闭一眼,将对方提拔为后备干部,将对方妻子安排到学校工作。最终,由于对方遭遇举报,纪检部门介入调查,拔出萝卜带出泥,他也进了监狱。

  清廉的干部大致相同,腐败官员各有各的故事。但这样的受贿行为,很多身陷囹圄的官员都有类似经历。在腐败的利益链上,曾经的脉脉含情,以往的肝胆相照,一旦面临办案人员不依不饶的审问,收受贿赂、提供庇护的“老大”就会露出庐山真面目。送钱的“小兄弟”往往心怀鬼胎,胡作非为,被群众举报本在意料之中。放松、侥幸的心态,拉关系、搞小圈子的用心,信誓旦旦的忠诚表态,在官员放松警惕收受贿赂时起到了催化作用。“是自己把自己送进了监狱”,铁窗之内,这名党校副校长这样反思。由此看来,“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的劝贿发誓是多么靠不住,只有提高警惕、洁身自好、不搞小圈子,才是值得公众舆论期许的为官之道。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