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的撤销是要跟不必要、不干事甚至乱作为的协调机构、临时机构彻底说“再见”,是为了保证明天类似的机构不再随随便便成立或者死灰复燃,是为了激发那些日常的、本该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机构的工作活力、能力和效率。
来自新华社10月22日的报道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国一次性清理13万余个协调机构——足疗保健、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这些机构涵盖行业广泛;领导小组、协调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命名五花八门。报道发问:“领导挂帅”频现的背后,是无奈还是无能?
一些地方要创建个什么城市、申办个体育赛事、上马个重点工程之类,常常会成立个类似机构。专家称,一些重要、棘手的临时任务或突发事件,工作难以分解到单一机构,于是请更高级别的领导“挂帅协调”、联合攻关,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做法。问题是,近年来,各种领导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扎堆成长”,真有必要吗?是依法依规依程序成立的吗?成立之后当真干了多少实事大事吗?
不妨拿“西瓜办”说说事。河南郑州西瓜销售服务领导小组成立于2006年,下设办公室即“西瓜办”,组长、副组长由时任市长、副市长担任,组员则涵盖了市行政执法局、公安局、财政局、交通局、工商局等十几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从成立之初,人们便普遍质疑,卖个西瓜还用市长、副市长亲自出马吗?苹果香蕉橘子怎么没有“办公室”呢?这么豪华的领导阵容,也没见当地的西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对这些疑问,河南当地媒体曾有调查和回应,称河南瓜农多、郑州对西瓜需求量大、有“西瓜办”之后确实西瓜更好卖且不影响市容了等等。而“西瓜办”亦一再表示自己是临时机构,所有服务不收费、不盖章、不办证,但争论和质疑从未停止。
群策群力办大事,变“多头治水”为统筹行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相关地方和部门成立各种协调机构的初衷应该是好的,然而不少协调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变了味——有的一年到头也没“协调”出什么,有名无实,基本成了“僵尸机构”;有的要协调个事,得开很多次会,所有参与其中的部门都得点头、签字才能通过,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有的则为了彰显存在,胡乱制定政策,甚至出现上级“馒头办”与下级“馒头办”政策打架、争权争利的情况;有的领导身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组的负责人,分身乏术,既领导不了各种小组的工作,又可能耽误了正常的履职。
根据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严格控制;可以交由现有机构承担职能的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另设立议事协调机构。为办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
揆诸现实,一些地方的协调机构是否遵循了“严格控制”的要求,是否及时进行了撤销,很值得怀疑。据报道,一些协调机构的成立随意性大,有的发个通知便成立了,成立的事由也很“奇葩”,比如,“禁止午间饮酒办公室”,“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有的则一旦成立,多少年都不撤销,比如辽宁省的“省防治非典指挥部”,在“非典”过后10年才撤销。
没有领导挂帅,就是对事情不重视;协调部门不多,就难以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无论是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还是在规范权力运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背景下,都该摒弃和改变了。
撤销13万个协调机构,公众乐见如此改革力度和成效。今天的撤销是要跟不必要、不干事甚至乱作为的协调机构、临时机构彻底说“再见”,是为了保证明天类似的机构不再随随便便成立或者死灰复燃,是为了激发那些日常的、本该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机构的工作活力、能力和效率。正如专家所建议的,应将协调机构的设置纳入法治轨道,避免设置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