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应重视报告文学的思辨性
//www.workercn.cn2014-03-11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 高 昌

  “很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除了文学性、新闻性以外,还有思辨性。”3月9日,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和福建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王宏甲长篇纪实文学《非典启示录》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如是说。

  《非典启示录》是作家王宏甲的新作,近日由海峡书局出版发行。孟祥林、张胜友、马照南、李闽榕、梁鸿鹰、雷达、胡平、柳建伟、李炳银、白烨等有关领导和作家、评论家对该书的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思辨价值做了深入探讨。

  与会者认为,《非典启示录》以时间为轴,以重大事件为线索,真实记述了非典的起源、传播以及扑灭的全过程,但作者的追踪没有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且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卫生事业和非典之后出现的医患矛盾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反思。其文献价值有坚实的科学性,文学价值则直抵人心。孟祥林说,“宏甲这部作品里有思考、有反思、有批判,让我们再一次感觉到了文学的活性、文学的力量。我们的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地直面现实,关注现实。”张胜友说:“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很强,但媒体更新以后,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以后,就显得很无奈,因为报告文学很难再跟新媒体抢新闻。报告文学的专长,在于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文学性。”李闽榕认为,报告文学必须带有新闻性,同时站位要高,思考和挖掘要深,给人的启示也要新。

  雷达认为,报告文学不仅仅是和时间同步的,报告文学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反思,这个功能过去发挥得不是很够。它需要有深刻的反思精神和科学态度,需要回到现场,重新梳理时间表。胡平认为,宏甲在《非典启示录》里表现了《史记》不虚美、不掩恶的精神,整个作品的特点就是沉稳,具有思辨和科学精神。李炳银说:“非典十年之后,回头再看会有一种距离感,这个距离感使作家可以把来龙去脉看得更清楚一点,也可以做出一个新的自己的评价和观察。宏甲描述的是一个历史事件,但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白烨则认为,报告文学应该更多地显示正能量,他称赞王宏甲作品中的文学视角,“其作品中的很多人物是有形象、有性格、有精神呈现的。”

  王宏甲在研讨会的最后说:“过去我们讲报告文学要当轻骑兵,要走得快。几位老师发言中却都谈到一部优秀作品不光要有现实意义,还要有启示的意义、反思的意义。我觉得这可能是报告文学创作里面值得重视的。”他表示,一个真正的问题胜过一千个答案,因此写问题、写问号比写句号重要,这是自己在写作时候的着力点。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