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其实,袋泡茶还有一个传统方式泡茶无法企及的优势,那就是茶叶通过研磨之后营养的释放更加完全。从茶叶含有的维生素和氨基酸被溶出的情况来看,袋泡茶在第一次冲泡时就有80%被浸出;第2次冲泡时浸出率达到95%以上;茶叶含的其它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等也是如此。
如果说,袋泡茶的偶然发现只是因为一个疏忽,而袋泡茶的风靡却不是偶然,而是有意设计的。创意是偶然的,而设计是必然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忙碌,因此人们更多时候需要的是简单的生活方式。袋泡茶简单的茶饮方式,恰是满足了人们要省事省时的需求。把复杂的事务简单化——一步到位,是今天的人们最需要的。袋泡茶的设计,用标准化的简单方式省略了传统茶饮方式的复杂过程,却保留了饮茶的效果,袋泡茶所形成的新的饮茶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现代化生活。
国人为何不认袋泡茶
我国的袋泡茶主要采用方形袋包装,以茶叶末为主。中国人对茶的认知还是倾向于原型茶叶,对于茶末有一种低端化的认识。因此,虽然袋泡茶在上世纪初就已经诞生,但是一直没有引起中国业内的关注,甚至被认为是茶产品中不入流的角色。
在我国,茶叶销售仍以散茶为主。中国茶长期以来处于有品种、无品牌的尴尬境遇。龙井、普洱、铁观音、大红袍、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茉莉花茶等等都是茶的品种,虽有一些地区性的老字号茶叶店铺,但知名度不出本地,哪一家是真正的优质茶,说不清楚。而不产茶叶的英国却有一个全球闻名的茶叶品牌——立顿。品牌是标准和质量的代名词。袋泡茶适合品牌运作,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快的城市,对袋泡茶的市场需求量呈较高的增长,借助设计服务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中国茶品牌的建设,打造强势品牌,将为中国茶打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目前,全球袋泡茶的年消费量已占茶叶总消费量的23.5%,但中国目前袋泡茶消费量仅占茶叶总量约3%,国内袋泡茶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米歇尔·奔斯敦曾说,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正在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过去20年,全球茶叶产量和消费量增加了50%。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茶产业有着巨大的优势。在袋泡茶产业发展风起云涌之时,我们亟待转变。
大千世界
当袋泡茶
遇到创意设计
现代生活,许多产品都和创意设计有不解之缘。当袋泡茶遇见创意设计又会有怎样的火花呢?2011年春,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市场上就出现了一款印有威廉王子和王妃凯特卡通图案的袋泡茶,而且非常热销!大概英国人还是很期待看他们“共浴爱河”吧。
其实,把名人图案做成茶包的标签,这个创意早就有了。奥巴马、普京、英国女王等政要都被这样“包装”过。人们对这样的产品似乎情有独钟,这样的创意设计还在继续。也可以说,当袋泡茶遇见创意设计,就有了特殊的附加值。凭借着每一款创意设计都别致新颖,袋泡茶可以常做常新。袋泡茶这个产业也会因常有新意的设计而不断培养出新的消费群体。
未来趋势
便捷茶
开创茶饮“快时代”
调查显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80%的消费者需要的是简单、便捷、确保安全和口味的茶。正因此,中国茶亟待创新。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创新的突破口在于开发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等“便捷茶”。其实,袋泡茶的开发亦是对茶叶资源的充分利用。细茶、茶片、茶梗被称为附脚茶,但营养价值也很高。袋泡茶的出现与消费者群体的多样性有关,尤其是洋品牌袋泡茶的出现,将消费者带入了茶饮的“快时代”,而主攻中端人群的国产袋泡茶的出现,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饮茶理念和选择。我国袋泡茶起步较晚,1991年产量8千吨,仅占我国茶叶总量的1.6%;到2001年,产量达2万吨,十年内袋泡茶产量上升250%。
随着三角锥形包装袋的诞生,袋泡茶的容积增大,可以包装铁观音等叶片较大的茶叶。更由于其携带方便、卫生等优点,虽然三角锥形包装袋的成本比普通茶末方形袋高出100倍,但这是一种消费趋势,在国际消费市场得到认可。
实际上,处于边缘的袋泡茶正是茶产业发展的开阔地,也是未来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制高点。以袋泡茶封装的产品形式,将中国茶资源和茶文化整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设计开发方便、快捷、经济、卫生的喝茶体验,全面打开茶品的现代化通道。
延伸阅读
古人饮茶有《茶经》
中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饮茶起源于生吃茶树的鲜叶,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放在口中咀嚼尝试。有时遇到一些毒草,吃后发生中毒现象,茶树鲜叶的滋味虽然苦涩,但吃后能使人精神兴奋,并有解毒作用。
由于到山野去采摘生茶树的叶子,交通不便,下雨时更困难,而且茶树生长还有季节性,采下的鲜叶又不耐贮藏。因此,人们就在晴天把鲜叶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这是最原始的茶叶加工方法,现在称为“生片”。但干叶吃时很难下咽,后来便从食用发展为饮用。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也是重要的因素。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晏子春秋》这本记载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宰相晏婴生平事迹的史书,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婴相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说晏婴身为国相,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之外就是用茶叶做的“茗菜”而已。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的《广雅》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说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饮用时,碾末冲泡,加佐料调和作羹饮。两晋时文人愈来愈多地加入饮茶的行列,不仅出现了《登成都楼》、《出歌》等吟及茶事的诗歌,而且出现了杜育《荈赋》“器泽陶筒,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等描写,明显可见文人“以茶待客”的礼俗,而且对烹茶用器已颇为讲究。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晴天将茶采摘下来,然后放到甑釜中蒸一下,再将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将茶末拍制成团饼,最后将一个个茶饼穿起来,焙干,封存。经过这样的加工,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变得鲜美甘醇了。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出现研膏茶、蜡面茶,以后又在团饼茶表面增加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已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人们探索出了一些规律,从而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