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浙江绍兴古越藏书楼外景 资料图片
《古越藏书楼数目》书影 资料图片
私家藏书是公家藏书的补给库,政府往往是依靠民间藏书来恢复和重建公藏的。此外,宋朝以后,很多藏书家都利用自己的藏书来刻书印书,增加了图书的流传,挽救了很多濒临灭绝的孤本和珍稀本。在藏书整理的过程中,还形成一门特殊学科叫古文献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这些都是私家藏书文化的功劳。
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成长期,始于春秋末期,到东汉结束。虽然古代最早的藏书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但它实际上是公家藏书。因为在那时,学术内容尚处于萌芽阶段,都掌控在官府手里,私人是没有能力藏书的,且那时候的制书工艺很复杂,私人没有生产力来制造图书。这也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的一个现象。到了春秋后期,周王室势微,诸侯纷起,争权夺霸,出现“诸子学说”。孔子这位当时著名的学问家和教育家,要整理六经、教授门生,就需要有一些图书的收藏,所以孔子可以说是我们在文献上能看到的第一个私人藏书家。《庄子》的《天道篇》对孔子的藏书有一些记载,更准确的记载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除孔子之外,还有一些诸子的藏书也是比较突出的,如墨家创始人墨子和名家创始人惠施,以及纵横家苏秦。
西汉建国以后,文化建设逐渐兴起,中央藏书机构去民间大力搜罗图书,但私人藏书还是比较薄弱。私人藏书主要集中在两类人手中,一是有权势的诸侯王,一是有学问的士大夫和官员。诸侯宗室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河间献王刘德,他的私人藏书是当时最有名的,还有一位是淮南王刘安,他的藏书主要是一些文学类的,所以史书上记载他的藏书不如刘德好。当时有一批学问家也是官员,像贾谊、司马相如、朱买臣、扬雄,都有一定的藏书,数量也不少。到了西汉后期,由于私人藏书的需求,开始出现一些图书的买卖市场,叫作“书肆”。东汉时期有一批有名的藏书家,是经学家杜林、史学家班固、医学家华佗、文学家蔡邕。
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个时期有一个大事件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即纸的普及。东汉蔡伦造纸最大的功劳就是把纸做成可以写字的、比较精细的纸张,纸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逐渐普及开来。这促进了图书生产,进而给藏书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时期私人藏书的收集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藏书家靠抄书来收集自己的图书。
发展期的私人藏书,藏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藏书这种文化现象已经推广到官僚士大夫阶层。此外,古代私家藏书的一些保护手段和方法,包括藏书的意识,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藏书楼、藏书印的出现。藏书家知道藏书要分等级,把书按照书品的好坏分为上、中、下三等。另外,出现了私人的藏书目录,这说明藏书数量已积累到一定程度,若不编目就会查找困难了。现在从史书上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私人藏书目是南朝梁的任昉。到唐朝时,私人藏书目更多了,藏书的意识和观念也出现了分化,或开放,或私密,这是两种对立的图书收藏观念。
第三个时期是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期,从宋朝到清朝末年。这个时期的一大变化是宋朝雕版印刷的普及与发展。以前图书生产是靠手工抄写,生产速度很慢,到了北宋以后,雕版印刷逐渐普及,流通数量大大增加,给私人藏书提供了很多资源。这个时期,私人藏书已成为社会上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藏书家人数大增。
古代私家藏书的措理之术
措理就是管理、保护。古代藏书家,经过长期的藏书实践,积累了很多管理、保护图书的经验和方法,一些藏书家和文献学家就把这些方法给记录下来,形成一些专门的著作。比如南宋时期就有郑樵的《通志·校雠略》;明朝时期有祁承爜的《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是他的藏书楼号;到了清朝又有两部专著,一是清前期的孙从添的《藏书纪要》,一是清后期湖南藏书家叶德辉的《藏书十约》。这些书都是介绍古代藏书家藏书经验的专著,当然还有一些分散在其他著作里的论述。
藏书家的措理之术首先是要收聚图书,也就是怎么去访求这些书。有些书很宝贵,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而是藏书人辛辛苦苦找到之后,才给它收入囊中。如南宋郑樵提出“求书八法”,根据图书的内容去找相关部门或相关职业,或根据这本书产生的地方、记载的地方,到某个地区去找书,总共有八个方法。清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里则讲了购书的“六难”,从相反方面给大家提供一种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以便访书购书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收集图书除了要会找,还要会鉴别。古代藏书家特别讲究在收书过程中鉴别图书,现在很普遍的造假现象,古时候也有,特别是伪造古书。到了明清时,这种事情就经常出现了。比如拿新书到炉火上,微微烤一烤,让书页变黄,变得稍微脆一点,显得好像是一部古书;还有一些人拿铁丝烧红了以后在书册上刺好多洞,再把这些洞磨平,看上去好像是虫蛀一样,说这是一部旧书。总之作伪的图书很多,所以在买书时就需要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