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国家公祭日与公共史学
张献忠//www.workercn.cn2014-04-23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于设立这两个重大纪念日的重要意义及其必要性,大部分学者和媒体都是从当前形势、国际惯例进行阐述的。笔者认为,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强有力的回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加强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建设,普及历史常识,增强民众史学意识,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甚嚣尘上,特别是安倍上台后,公然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安倍及其阁僚还不断放出否定侵略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日本强征慰安妇的言论,所有这些都深深地伤害了中国人民、韩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确实“恰逢其时,很有必要”。因此,有专家认为,国家设立这两个纪念日,实际上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一个正面的回击”,“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棒喝”。从现实层面上讲,中国设立这两个纪念日确实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及其政策的回击。从国际惯例上来讲,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国家公祭日,也是二战后很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如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次推进公共史学发展的良好契机。公共史学是相对于从事专深研究的学院派史学而言的,是指将史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常识,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或影像图片来向公众传播和普及历史知识的史学活动。如果说学院派史学旨在以专深研究来创作和生产历史知识,那么公共史学则是旨在运用各种大众传播手段来传播历史常识,引导大众塑造正确的历史观。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整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甚至是整个人类的集体记忆,因此,探究历史真相,汲取历史经验,铭记历史教训,以一种反省性的立场来学习历史就不仅仅是历史学家书斋里的学问,更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集体的自我反思。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却离大众越来越远,公共史学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近些年来,一些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开始以通俗的语言来书写历史,一些学者也尝试从书斋走向大众。这些走向大众的历史传播活动虽然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由于缺乏一种自觉的反思意识,由于缺乏公众的参与而导致的大众主体意识的缺失,大众所获得的往往仅仅是有趣和好玩,大众的历史记忆并没有被唤醒。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共史学在西方兴起,一部分历史学者开始走出书斋,致力于让历史回归到公共领域和公众生活中,致力于让公众参与到历史的解释中来,赋予他们历史主体地位,民众历史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和大众传媒等公共空间,向公众传播历史知识。他们还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众不再是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公共史学的参与者,主体意识和反思能力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就成为公共史学的一个重要平台。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活动中虽然也包括学术界组织的学术会议和官方组织的各种纪念仪式,但更多的则是不同阶层的团体和公众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的旨在反思历史,唤起对邪恶力量的警醒意识,避免灾难重演的历史教育活动。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实际上也是普及历史常识,增强民众史学意识,塑造和激发整个人类的社会良知,向整个人类传播正能量的重要的公共史学活动。公共史学在西方兴起后,社会各界就自觉地利用各种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特别是国家公祭日来参与公共史学的建构。公祭日前后,一般都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团体组织的形式各样的纪念活动。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达到最高点,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

  中国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虽然是在日本右翼势力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做出的,但其目的绝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向世界传达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有助于激发整个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正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公祭日激发正能量的作用,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建设中国公共史学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契机。基于此,我们不能仅仅在公祭日当天组织官方的祭祀仪式,更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学术纪念活动,还需要在公祭日前后组织各种旨在向公众(包括外国公众)传播历史知识,激发公众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比如利用博物馆、图书馆举办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讲座,利用大众传媒组织各种专题报道、纪录片制作和播放等,组织还健在的抗战老兵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参与口述史学活动,与海内外有关机构共同抢救性发掘相关资料,等等。

  此外,除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其他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也应当组织各种活动,使各种纪念日成为公共史学的一个系统工程。公共史学的兴起必然会激发公众的历史意识,而历史意识的觉醒和正确历史观的塑造才是抵御包括日本右翼势力在内的各种邪恶力量的最坚固的后盾,才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