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关于《文选》的编撰问题,向来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首先,从最简单最直观的相关记载来看这一问题,除萧统外,历史上能搜罗到的关于《文选》的编撰者的说法,直接的只有两处:其一,《文镜秘府论》载,“至如梁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其二,宋代王应麟《玉海》引《中兴书目》录《文选》并注曰,“与何逊、刘孝绰等选集”。何逊参与《文选》的编撰已被学界论断为不是事实,我们暂且搁置不论。但是,是刘孝绰而非其他任何人在两条仅有的记载《文选》编撰者的史料中得以同时出现,在没有其他直接证据的前提下,我们大概也不得不承认,即使刘孝绰不是《文选》唯一的编者,也至少是最主要的编撰者之一。另,据屈守元先生《跋日本古抄无注三十卷本〈文选〉》载,日本所藏的古抄无注本《文选》在其序的旁边有“太子令刘孝绰作之云云”的字样,那么《文选序》也极有可能是刘孝绰代萧统而作。的确,《文选序》与刘孝绰的《昭明太子集序》有着太多的理论相似之处。
其次,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考量这个问题。萧统东宫之中,才子学士众多,有著名的“东宫十学士”,《南史·王彧传》附《王锡传》载:“时昭明太子尚幼,武帝敕(王)锡与秘书郎张缵使入宫,不限日数。与太子游狎,情兼师友。又敕陆倕、张率、谢举、王规、王筠、刘孝绰、到洽、张缅为学士,十人尽一时之选。”除此之外,尚有殷芸、明山宾、陆襄、刘勰、杜之伟、到沆、刘苞、庾仲容、何思澄、刘杳、顾协与钟屿等先后奉职东宫,这些人在当时都是名重一时的精英人物。既然聚集了天下精英的文人学士,那么,萧统会选谁来编撰《文选》呢?根据南朝最注重的门第观念,这些名流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其家族自东晋以来一直门第较高者,如王筠、王规、谢举、张缵、张缅、张率、陆倕、陆襄、顾协等;其二为“新出门户”者,如刘孝绰、刘苞兄弟,到洽、到沆兄弟等;其三是门户一直不高者,如刘勰。根据门户至上的观念,第三类文士是不可能被萧统选中的。
我们再看第一类人物,其代表者是王筠。据史传,王筠颇早慧,七岁即能文,得沈约盛誉,史载“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沈约评其“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其文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萧统亦以王筠与刘孝绰并提:“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可见,王筠与刘孝绰才学实不相轩轾。况且,王筠出身于一流高门琅琊王氏,其六世祖王导为东晋名相,曾祖王昙首为刘宋文帝心腹,祖父王僧虔为齐司空,可谓家世显赫,其他人无出其右。照理来讲,王筠是《文选》极为理想的编撰者。但是,正是这种显赫的家世,使萧统在选王筠主持修撰《文选》的问题上有所顾虑。
而刘孝绰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彭城刘氏刘孝绰一支与兰陵萧氏萧衍一支在家世背景上颇为类似。首先,兰陵萧氏的远祖同彭城刘氏刘孝绰一支的远祖皆为赫赫有名之辈,萧衍远祖可以追溯至汉代名相萧何及萧望之,而彭城刘孝绰一支源自于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后裔汉著名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其二,历经久远的年代,兰陵萧氏和彭城刘孝绰一支到东晋皆被摒弃在世家大族之外,成为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北来次等士族”。萧衍一支的祖先萧整官仅淮阴令,而刘孝绰高祖刘怀义亦只是始兴郡守。其三,兰陵萧氏与彭城刘氏俱以武功起家。兰陵萧氏“皇舅房”一支的萧思话,以外戚身份东征西讨,官至中书令,而“齐梁房”的萧道成之父萧承之正是追随萧思话四处征战而地位得以逐渐上升,为萧道成以后统领刘宋朝政大权并进而篡夺皇位夯实基础。彭城刘孝绰祖父刘勔是著名将领,为刘宋王朝屡立战功,深得皇帝的信任,后与萧道成、袁粲、褚渊同为辅政大臣,死后被追赠为司空。刘孝绰一支正是以此才得以跻身社会上流。鉴于此,即使王筠文才与刘孝绰相当,萧统也更愿意把《文选》的编撰重任交给与其家族发展轨迹较为一致的刘孝绰而非王筠,这与萧统独使刘孝绰撰录《昭明太子集》的缘由相同。
第二类人物中的代表者到洽,他的家族、身世与刘孝绰非常接近,其家族亦属于以武功发家而后得以进入上流社会之类。到洽祖父到彦之,曾追随宋武帝刘裕并颇有武功,后又为宋文帝所欣赏。到氏家族至梁时已去武从文,即沈约所谓“宋得其武,梁得其文”。即便如此,因到彦之贫贱时曾担粪自给,是刘宋时新出门户,到洽之兄到溉就被何敬容斥为“尚有余臭,遂学作贵人”。到洽亦颇有才学,极得谢朓之赏识,但如与刘孝绰相比,则尚有差距。因此,虽然到洽门第出身、家族发展轨迹与刘孝绰基本相同,但以才学的原因,萧统弃到洽而取刘孝绰编撰《文选》自是可以预见。且到氏家族在梁时有名者仅到溉、到洽和到沆三人,而刘孝绰兄弟辈闻名者远多于此,家族力量的影响对刘孝绰能否编选《文选》亦应有积极作用。
由上,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编选皇家指定书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编录者来说是获得升迁、扩充家族势力的一次良机,其竞争当然相当激烈;其次,在文才相当的王筠和刘孝绰之间,刘孝绰因为与萧梁皇室相近的出身背景及家族发展轨迹而更符合萧统《文选》编录的人选;再次,在出身背景及家族发展轨迹较为一致的刘孝绰和到洽之间,以文学才华名显当世的刘孝绰自然比到洽更占有优势。因此,刘孝绰是文学才华最优和家世出身最合适的交集点,最为适宜进行《文选》的编录工作。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