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从来如此,便对么?
//www.workercn.cn2014-06-26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夕 君

  “从来如此,便对么?”是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一句名言,借来反思传统戏曲的传承与改良再合适不过,这里不妨以国粹京剧为例,钩沉一二。

  京剧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从独尊老生到各行当协同发展;从文戏演员抱着肚子站着干唱,到唱念做表相结合;从捡场人员随意上台搬动道具、干扰剧情到舞台净化,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戏剧时空——京剧史上的名家巨匠,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改革家,颠覆了“从来如此”的陈规,创造了动人的艺术。

  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在《三分生》一文中写道:“为了更细致地刻画人物心情,有时就把昆腔里的曲牌子或是梆子腔里的某些腔使到戏里来。”起初琴师、鼓师都一力反对,觉得不合规矩。但是荀慧生倔强地坚持,后来“慢慢地听得顺耳了,也成了派了”。这就给京剧声腔增加了原本没有的元素。而梅兰芳改革《贵妃醉酒》,则是去除了其中原有的“粉戏”的成分,使之雅化,从而更适合为民国时期的观众表演,成为梅派经典剧目。

  除了剧目的层面,演员台上“饮场”,剧场中商贩频频出入、大声叫卖等陋习,也都随着剧场环境的改善、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而渐渐销声匿迹。

  可见,对待艺术要有灵活的头脑和发展的眼光,艺术没有那么多“从来如此”;即便“从来如此”的,也未必就是对的,搞清楚二百年前的演员怎样演戏,那只能是历史研究,并不能直接指导当下。京剧以及其他传统艺术都必须在改良中前进,在艺术美感与时代风尚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点。

  那么,过去遗留下来的观剧习惯,在今天是否有可能调整一二呢?譬如不适宜的喊好,是不是可以稍加控制,从而创造更文明、更理想的观剧氛围呢?

  比如同样是唱【西皮慢板】,《龙凤呈祥》中“昔日梁鸿配孟光”,你喊好就问题不大,因为喊好与这段戏的欢乐气氛比较吻合;但《荒山泪》中《夜织》一折的“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若也如此,恐怕就要破坏该戏安静、沉郁的艺术氛围了。再拿武戏来说,演员完成了高难度动作后一亮相,当然适合喊好,可是在动作进行中乱喊一通,那可是不小的干扰呢。

  什么戏能喊好,什么戏不能,哪里适合喊好,哪里不适合,这需要演员和观众交流、磨合才能达成共识。让喊好真正成为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神交、互动,而不是破坏剧场气氛的聒噪,这是颇值得探索的课题。

  京剧乃至全部传统艺术中,是否还存在“从来如此”但现今需要改变的地方,应引发艺术界人士深思。戏曲喊好问题是一个契机,也仅仅是一个契机。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