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出台“顺直联为一气”大胆计划的陆润庠
1906年9月,清廷任命陆润庠“以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顺天府就是北京,“顺天府府尹”是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一般享受正三品待遇。陆润庠当时是吏部尚书(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部长),是官至一品的朝廷命官,让他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显然是要加强中央对北京及周边的领导。他在上任五个月后,出台了一个“顺直联为一气”的大胆计划,就是使北京与河北等周边区域形成一个协调机制,在任用官员、行政管理等方面打通,优势互补。
陆润庠在奏折中写道:“京师亲民之官,莫切于牧令。顺天所属各州县,居三辅之要区,为四方所取法,必得贤有司与之共治,而后修明庶政,方足以资表率,而树风声。近年来吏治日顽,积疲不振,推究其故,良以顺属(顺天府所属的区域)各缺素多瘠苦才智之士。往往意存趋避,瞻前弗前,而淡泊自甘者,又未必能胜烦剧。坐是因循废弛,几成江河日下之势。今欲切实整顿,必先设法调剂。调剂之法,惟在顺直(顺是指顺天,直是指直隶,即今河北、天津一带)联为一气,用人、行政不分畛域,遇有员缺,互资迁调,因地而择贤,量才而授任庶。人才不可不穷于用,吏治自日进于良才,而各属之中。”
陆润庠首先认为,北京这个地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而北京的官员能不能亲民、爱民关键在州和县这一级的领导。如果北京所属的各州县的领导都以身作则,并且齐心协力,形成合力,那么北京作为首善之地就可以在全国发挥很大的正面影响。
接着,他分析了当时北京官场管理的形势,指出官场现在存在着很多管理不善、精神不振作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缺乏好的人才。有的人想干事,没有本事;有的人有本事,没胆子;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在北京下面的州县工作待遇太低了,无法调动积极性。这就导致吏治松弛,制度成了废纸,而且这些情况如江河日下,越来越严重。
陆润庠话锋一转,提出了整顿吏治,先从调剂人才开始的意见,并将此建议提升为“顺直联为一气,用人、行政不分畛域”的重大战略,直到现在看来,仍然是很有创见的。
陆润庠的意见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于是他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探索。
第一,先行改革北京和周边省份的吏治。革职查办了正五品“治中”(顺天府的中层官员)孙寿臣,香河县知县王维琛、候补知县郑世纲,顺义知县吴亦琳,石港司巡检邓汝霖(先前在门头沟任县丞),顺天高等学堂监督候选训导保厘东,顺天度支部候补主事曹佑曾等多名高级官员,惩处高级官员的人数达到同级官员的六分之一。同时,奖励、提拔了一批有作为的官员,如霸州知州候补直隶州知州周登皞、文安县知县李培之、昌平知县何则贤,都得到了重用。他还以吏部的名义,要求各地效仿这种从严治吏的做法。
第二,建立顺天府与直隶省之间的官员调剂机制。官员不分彼地此地,打通使用,方式可以灵活变通,正式任命任职是一种方式,也可以采取行政关系归属不变,到异地兼职的方式,共同建设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队伍。他向朝廷推荐了两位北京官员到外地任职,又从外地选了能干的人到北京任职。其中一位是当时大兴知县杨同高,被任命为直隶省文安县知县,杨同高把首都的资源带到了河北,先后在武清、清河、昌平等地任知州,促进了那里的发展。一位天津县知县唐则瑀到北京所属的大兴任知县。此人“爱民勤政,见义勇为,历任地方,循声卓著。先前在天津创办了新型学堂……躬亲宣讲,诱掖诸生。是以该学风之盛,士习之纯,为一方冠”。到大兴后他大刀阔斧,处理了几起棘手的问题,得到朝野的好评。
第三,地区之间建立协作治理机制。当时,京城粮价持续上涨,市民意见很大。陆润庠利用区域协作关系,派官员分赴奉、豫等多地买粮,平抑了北京的粮价。粮价平抑后,其他物资还是在涨价,开始出现通货膨胀。顺天府迅速向朝廷报告,得到批准后采取措施,要求北京和周边地区通力合作,共同严厉打击扰乱金融市场的行为,从重惩办取巧害民的官员和商人,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
陆润庠“顺直联为一气”的探索,对于形成北京和外围地区的共治局面,推动政治与行政体制格局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