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政经社会专家-正文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明析增长潜力(图)
//www.workercn.cn2014-07-11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 嘉宾简介

  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荣归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科技和环境的委员会、领导小组任职。

  于1986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是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为: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制度经济学。著作有:《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中国经济专题》《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等。

  ■ 珠玑妙语

  ★未来国际经济会是漫漫长夜,而中国经济则将是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外部周期性因素所致,只要采取适当的、必要的反周期措施,国民经济的增速就可止跌回升,保持在7.5%—8%之间。

  ★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它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高于发达国家。

  ★要想知道中国未来是不是还有高速增长的潜力,最重要就是要判断后发优势到底还有多大。

  ★中国在未来十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有潜力把增速维持在7%—8%之间。

  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非内部结构问题

  对于目前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在我看来,未来国际经济会是漫漫长夜,而中国经济则将是风景这边独好。发达国家要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必须进行减低工资、减少福利、金融机构去杠杆的结构改革以提高竞争力,但这些改革都会在短期内减少需求,降低增长率,增加失业率,在失业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这些措施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很可能步日本后尘,出现长达一二十年的疲软。其间,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统计的失业率可能会下降,但是在发达国家,一个失业者如果连续4个星期没有主动去找工作,即被视为退出劳动市场者而不列入失业统计之中,如果把这些人也算在内,实际失业率远高于统计失业率),政府债台迅速高筑。为了减低政府举新债和还本付息的成本,这些发达国家会继续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利息维持在接近于0的水平。低利率会鼓励各种短期的投机行为,造成发达国家股市泡沫和危机的此起彼伏,也会鼓励短期投机资金大进大出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新兴经济体,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和新兴经济体汇率、股市、房市的大幅上下波动,给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日本、美国、欧洲也有可能为了减轻国内矛盾,对外挑起贸易和地缘政治的局部紧张。中国必须有长期打硬仗的准备。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无数奇迹,GDP年均增速高达9.8%,2010年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国,2013年成为最大贸易国。根据世行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很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是,最近中国增长的可持续性成为热门话题,国外许多经济学家和媒体评论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降是由于内部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所致,中国经济的崩溃难以避免。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必然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并不在于内部的结构性原因,而在外部的周期性因素。虽然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17个季度的下滑,增速下滑持续时间之长为改革开放以来所不曾有过。但是,不只中国,许多过去增长表现良好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同期出现了和中国相同甚至情况更为严重的增长速度下滑。2010年至2013年,中国GDP的增速分别是10.4%、9.3%、7.8%、7.7%。同期,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比如印度的GDP增速分别为10.1%、7.0%、5.3%、4.9%,巴西则分别为7.5%、2.7%、0.9%、2.2%,都和中国同样下滑而且比中国严重,总不能说是由于中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原因使得中国经济的增速持续下滑,而且,也使得印度和巴西的经济不仅同样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还更严重。不仅新兴市场在同一时期是这样,一些高收入、高表现国家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比如韩国,2010年的经济增速是6.3%,2011年是3.7%,2012年是2%,2013年稍微上升到2.8%;新加坡,2010年为14.8%,2011年下降到5.0%,2012年则是1.3%,2013年则上升到3.7%。这些高收入、高表现国家不存在和中国一样的结构性问题,但是他们也出现了与中国2010年以来一样增速下滑。从这些比较不难看出导致这些国家在同一时期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必然是共同的外部原因。可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外部周期性因素所致,只要采取适当的、必要的反周期措施,国民经济的增速就可止跌回升,保持在7.5%—8%之间。

  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左右仍有年均8%的增长潜力

  我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具有维持20年左右年均8%的增长潜力。对这一观点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但这种乐观是基于专业的经济学分析,即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术不断创新。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仍有比较优势,以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快速的经济增长其实是一个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研究,现在高度发达的欧美工业化国家,18世纪以前平均每年人均GDP的增长才0.05%,要1400年人均GDP才能翻一番。从18世纪一直到19世纪中叶,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提高了20倍,达到平均每年1%,人均GDP翻一番的时间从1400年降为70年。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又提高了一倍,达到年均2%,人均GDP翻一番的时间缩减为35年。上述增长速度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18世纪中叶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速,同一产业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高附加价值的新产业不断涌现,劳动力和各种资源得以从低附加价值的产业不断转移配置到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是现代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因素,对发达国家是这样,对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是这样。但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有一点不同,发达国家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一直雄踞世界技术和产业的最前沿,它任何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必须靠自己的研发。研发的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而发展中国家所用的技术和现有的产业都是在世界技术和产业链的内部,它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用模仿、引进、集成等方式来达到,成本和风险远低于自己研发,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它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高于发达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13个经济体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取得了年均7%或更高,持续25年或更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人均GDP年均增长2%,加上人口增长,平均每年的GDP增长也就是2.5%—3%;这13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高2倍还多。中国从1979年的改革以后成为这13个经济体当中的一个。既然过去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靠的是后发优势,要想知道中国未来是不是还有高速增长的潜力,最重要的是要判断后发优势到底还有多大。

  人均GDP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平均劳动力水平,实际上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的技术和产业水平。中国的人均GDP跟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差距实际上就反映中国平均的技术和产业水平跟发达国家平均的技术和产业水平的差距。根据麦迪逊的最新数据,按照1990年的不变价国际元计算,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6725元,为美国当年的21%,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中国台湾在1975年,韩国在1977年和美国人均GDP的差距水平。在这一差距水平上,日本维持了20年年均9.2%,新加坡20年年均8.6%,中国台湾20年年均8.3%,韩国20年年均7.6%的增长。这四个经济体也是上述利用后发优势取得年均7%或更高维持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13个经济体中的几个。如果和美国的这个差距所蕴含的后发优势能够让日本等几个东亚经济体实现年均7.6%到9.2%的GDP增长率,那么,从后发优势的潜力来看,中国从2008年开始应该还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潜力。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