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网络文学再认识”栏目,以今天这篇文章作结。开栏3个多月来,专家学者为本栏目撰文之踊跃和读者反馈之热情,让我们意识到,栏目虽然结束,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还将继续下去。
——编 者
核心阅读
●如果我们确认,网络文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就是通俗文学,那么,它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就不必从零建起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都要放下傲慢与偏见,从对方那里获取支持和营养。从历史上看,没有正统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密切交流,就没有伟大的中国文学
●任何时代包括通俗文学在内的大众文化,整体上都是有文化志向的,网络文学的价值观问题不是没有,而是更突出
从历史脉络理解网络文学本质
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我们在谈论什么?你常常会发现大家谈论的对象各不相同,有的从媒介革命的角度,把网络文学视为纸质文学的未来;有的认为,网上出现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照此说来,《红楼梦》上了网也是网络文学;有的从生产机制着眼,认为在网上创作和发表的作品是网络文学,包括帖子、微博、微信,等等;有的把实验性的、探索网络可能性的文本视为网络文学,如赛博文本、超文本。大家说的常常不是一件事。
为了有效地讨论问题,我们得先界定什么是网络文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不必做唯名论者,你叫张宇航但你不一定是个宇航员。在语言学上,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又是约定俗成的,就网络文学来说,什么是约定俗成呢?其实很明确,主要就是指在网上生成和阅读的那些长篇小说。让我们为之困惑、构成了重要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就是这件事。
对象明确了,我们才能认识和探讨这个对象。网络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事物,那么网络文学呢?网络文学刚出现时,很多人宣称这是全新的文学,是横空出世的“将来的文学”。现在,有了足够的作品放在那里,网络文学作家和相关从业人员也有了冷静的自觉,于是,对网络文学的前世今生大致有了共识——它就是通俗文学,其基本形态就是类型小说。既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前度刘郎,我们就可以在一个历史脉络中考察网络文学的性质、特点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一直就有通俗文学的传统,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后两者当初都是通俗文学,不登大雅之堂,明清小说被纳入正典是新文化运动早期的事。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通俗文学有过很大的繁荣,到晚清小说类型已经很丰富,后来出现的鸳鸯蝴蝶派、张恨水、还珠楼主等在当时有很大影响。由于时代主题的变化,这一路偏重消费性、娱乐性的写作消歇下去了,但是,从上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运动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区文学,大众化、通俗化成为重要的、基本的文学诉求,虽然1949年以后传统的类型化小说基本没有了,但也形成了新的革命的通俗文学传统。到了上世纪80年代,情况又是一变,出来个“纯文学”,通俗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变成了很边缘的东西。即使是80年代,我们也开始读琼瑶、金庸、梁羽生、古龙,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丰富多样,这样的文学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在“纯文学”占据主流的情况下,它很难在原有的文学生产机制中得到释放。结果到90年代末期,互联网来了,出现了一片新天地,这种需求和能量一下子在网上迸发出来,投互联网之胎,转通俗文学之世,纯文学一下子变成了“传统文学”——这个叫法其实也不准确,但现在约定俗成这么叫了,那就这样吧。一开始的网络文学,现在看,其实还是传统文学,但是很快,它就向着通俗化、类型化发展了。
在这样一个脉络中,我们就能够理解何以中国会有网络文学。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欧美没有网络文学,他们在网上主要是超文本、电子文学。为什么没有?因为网下已有充分发育的通俗文学生态,不需要在网上释放。
有一度大家一谈到网络文学就含糊其辞,因为没有一个历史的参照系,被“网络”二字吓住了,不知道该把这个文学往哪摆。其实位置很清楚,就是通俗文学。由此,我们也可以把一些伪问题放下,比如网络文学是否会取代传统文学?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表明,它们之间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在市场上,通俗文学可能会占相当大的份额,不仅中国,外国也是这样,但传统文学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要放下两种傲慢与偏见,传统文学依靠思想和艺术品质对网络文学抱有傲慢与偏见,网络文学背靠市场对传统文学抱有傲慢与偏见。实际上,它们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它们都能从对方那里得到重要的支持和营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健全的文学生态。
从四个方向构建评价体系
因为搞不清网络文学是什么,所以就有了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困惑。如果我们确认,网络文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就是通俗文学,那么,它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就不必从零建起。我们起码可以从这几个方向去作探索:
一是从传统中去找。在这方面,大家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网络文学继承了中外通俗文学传统,也受到了世界青年亚文化的深刻影响。看一部作品,要考察它的传统来源,它受了什么影响,在传统的脉络中去评估它的创造性,这是基本的批评方法。比如写武侠小说,现代以来,从还珠楼主到金庸、梁羽生、古龙,就构成了参照系。
二是从网络性中去找。网络文学的重要创造,也是现在谈得比较多的,是它的交互性和读者参与,有效运用了网络技术的可能性。当然,也有人谈到,这是古老的说书人传统的复归。过去的纯文学作家是自我诉说,当然他可能有一个想象中的读者,但写作的基本语态是独语。说书人不是这样,他要回应听众的反应,语态是对话的、交流的。网络文学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它使创作和阅读几乎同步发生,长时间如此,形成一个日常化的交流场域。很多人诟病,网络文学为什么那么长?其实,长是通俗文学常态,当年扬州评话的大师王少堂说《武松》,好几个晚上过去了,武松进了店门还没喝上酒呢。国外的通俗小说也是成系列,或者没完没了往下续。网络文学把这个特性发挥到极致,它提高读者黏性,深度地介入读者的生活——天天都要读一段,等于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和媒介有关系。从历史上看,通俗文学对媒介是最敏感的,每一次大众媒介的革命,都会带来通俗文学的大繁荣。明代商业印刷形成规模,诗歌没什么反应,但通俗的长篇小说一下子兴起了;后来报纸出现了,于是有了大量的连载小说;现在有了网络,又是一个发展,而且趋势是越来越长。网络的发展、现在手机客户端的发展,会深刻地影响通俗文学的生态,影响它的艺术形式,现在我们看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头,我甚至认为,现在的网络文学在运用网络技术方面还偏于保守,还有很多可能性远没有穷尽。
三是从读者反应去找。既然网络文学是面向大众的俗文学,那么读者喜不喜欢,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实际上这也是市场标准。当然,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读者是在海量的文本中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是自主自发的,要靠市场机制、广告和营销的帮助。也就是说,读者的需要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扭曲的,有时是被忽悠出来的。在文化产品中,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对读者反应也要有分析,要看到这种反应背后的商业机制,看到商业机制是如何引导、调动读者反应的。否则,还评价什么?看谁的点击数最多不就行了?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要看价值观。网络文学作为通俗文学,价值观的问题不是没有,而是更加突出。它是消费的、娱乐的、日常的,你跟读一部网络小说,把自己代入进去,一跟就是一年,这就叫潜移默化,是真正的以文化人,一个人对世界、对自我的内在看法由此受到深刻影响。
总之,要把以上几个因素综合起来考量。要充分考虑到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属性,不能简单粗暴地把传统文学的标准拿来用。同时,网络文学也要强化文学自觉,把古今中外的通俗文学优秀作品作为参照系,认真研究创作规律,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
从新经验出发建立文学整体观
大家都感到有必要加强网络文学评论,但做起来又觉得很困难。评论家面对海量文本,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嘴。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很不一样的生产和消费机制,评论家在这个机制中还找不到有效的位置,评论家对具体作品的评论能够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还需要认清网络文学的特殊性,有的放矢地探索有效的机制和办法。
同时,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设之所以困难,也是因为,我们虽然知道大致的方向,但是缺乏知识准备和理论准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是建立在纯文学传统之上的,对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没有充分展开。我们的文学观念里就没有配置这个,好比是在苹果系统里运行安卓,当然就不匹配不适应。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当然这样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面对新鲜的文学经验,努力回应网络文学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