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以讲信修睦润泽街巷
欧阳//www.workercn.cn2014-10-27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一些人看来,与旧式的乡村宁静不同,城市不只是繁闹的,也是贪婪的,甚至是暴力的藏身之所。这种看法多少有些片面,乡村更方便土匪出没,况且就限制贪欲而言泥瓦房子并不比钢筋水泥严实。不过话说回来,乡村确有诱人的人文环境,以前大官人们都很喜欢告老还乡可能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即使是在当代作家沈从文笔下,乡村也漫溢着魅惑。

  客观说,乡村和谐的延续有乡邻们的隐忍,也有长年的习俗磨合,就如现代法学家的理论:为了公共的、群体的利益,每个人都要让渡个人的权利。然而,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美好或者说善的人文风俗养成,严格来说不大可能在自然竞争中产生,道德的范式和习俗规范必须有文化层面的梳理和扬弃,在华夏的乡村,族长和有威望的乡绅无不是传统文化具体化的代表,是私塾的资助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讲信修睦”的模范……

  由于东方“大家族”的生活习惯,旧时代的文化传承和家族关联在一起,即使是宋代招纳异姓的各式书院,也像是家族的门庭,“家风”成了传统伦常的主导模式,在城市里也大致如此。到了晚近,家风的主导载体“大家庭”在城市溃散了,上世纪初梁漱溟发现这个问题后决定到乡村去维系传统儒学的繁荣,“乡村建设运动”很大程度上就隐含着这样的目的,然而因为战乱,“运动”夭折了。

  意外的是,一些不知道是无知还是喜欢拍脑门办事的人也开始怀念起“家风”来,不久之前电视匣子里就倡导过。说起来现在都是小家庭,即便是有钱人买得起“大豪斯”,也不愿意大家族一块聚居,真不知道“家风”应该怎么吹。倒是真爱国学的人士开始在城市里推广起传统文化来,在大陆最前端的城市上海,生意人办起了国学教育,为的是满足想往复归、振兴传统文化的人们。这样的学校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拥趸、受教育者,不过除了办学收钱的,内中人士想从中学到什么却不是很明确,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出于这样的怀念吗?抑或是修身养性、讲信修睦之类?等等。

  概而言之,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完善自身和谐环境的思路一定是有的,只是城市人居三教九流,实在是太过繁杂,贪念私心都很容易伪装,源起、繁荣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需要“乡邻”般的背景,城市里如何营造这样的环境呢?

  实际上这并不是难事,“乡亲们”可以在社区构建善的人居社会,这要求大家走出火柴盒一样的笼子,告别经年不知邻里的私人生活,使一个社区就像往昔的乡村一样,关爱“社员”、熟悉邻里,让友善弥漫到每个人,使化装的面具无处藏身,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社区文化,并以之聚合为城市的文化。

  那么,我们在学习“国学”之余先行动起来吧,以讲信修睦润泽我们城市的街巷。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