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要中国元素,更要中国精神
——2014第二届粤港澳台魔术节观后
周汉萍//www.workercn.cn2014-10-28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2014第二届粤港澳台魔术节海报

  文化部艺术司、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广东省杂技家协会、广州杂技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广东铭润文化发展公司承办的2014第二届粤港澳台魔术节,在雄伟的中山纪念堂连续三天精彩演绎魔幻时刻,令久违了的观众大呼过瘾。曾记得,以前看过的魔术,无非是穿着长袍的魔术师变出鸽子、金鱼,或者拿一副扑克牌变来变去。也曾听说外国人大卫·科波菲尔可以把长城变得消失,但总觉得离得太远。前几年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台湾魔术师刘谦小试身手之后,社会各界对魔术的关注度陡然升高。《大魔术师》、《我的魔术猜想》、《魔亦有道》、《金牌魔术团》等电视栏目应运而生。互联网上,专门的网站以及介绍的文字、图片、视频比比皆是。魔术,长期隐匿在杂技光彩之下的表演艺术,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观看了本届魔术节的A、B两场比赛之后,不禁想产生一些感受,想与读者分享。

  要中国元素,更要中国精神

  魔术,历史悠久,与杂技、歌舞等艺术一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曾称幻术、戏法等,包括逃遁术、催眠术、鱼龙曼衍、吞刀吐火、飞剑跳丸、屠人截马、投壶、角才氐、辟邪伎等。其中,“剑、丹、豆、环”最为有名。魔术也是一种世界性艺术样式,中国与外国在交流中发展,在交融中进步。

  本次魔术节,江苏选手赵俊的《画梅》与台湾选手游庭宜的《雪梅》不约而同选择了在中国寓意品行高洁的梅来进行构思。《画梅》通过毛笔、画卷、书卷等文房用品的变换,展现了写对联、画梅花的魔幻过程,画梅、变梅、咏梅、赞梅。《雪梅》则强调踏雪寻梅意境。两个节目一男一女,一个阳刚、书卷气息浓郁,一个阴柔、婉约、清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演出结束后,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说:赵俊的《画梅》,若能布置一个中式书房,把条幅改为横幅,对联张贴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随意放置,舞台面貌将会更加大气。笔者不禁感慨,除了梅花,兰、竹、菊,不都可以展示吗?表演者若穿上长衫或者中山装,是不是更中国一些?

  不少人都喜欢对带有中国元素的作品点“赞”。要我说,只用了中国元素还不够。元素、符号,只是表象,艺术作品更需要元素、符号之下的、蕴含在作品之内的中国精神。只有通过中国元素的准确、合理运用,反映出中国精神,才是成功之作。上述魔术作品还有提升的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魔术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厚的源泉。魔术人若能继承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展现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

  要贴近生活,更要符合现代审美

  魔术自诞生起,就有着极强的游艺性,这就要求杂技的内容必须贴近生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从观众身边寻找题材,从生活中寻找创意。雨伞、扑克、电话、变衣等,依然是魔术师钟爱的题材,不同的是,变得更快、更美、更时尚。现代舞台灯光、LED屏的使用,为魔术增添了神秘色彩,营造了更为变幻莫测的氛围。魔术与其他姊妹艺术形式的交融更加显著。多个节目有情节、有主题已属于情景剧的范畴,更多的节目或与舞蹈相结合,或与武术相结合,或借鉴电影的元素,在原有手艺之上,手段更加丰富,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魔术的节奏普遍加快。开场舞表演,一群性感女郎齐刷刷上演“一秒变装秀”。无论是灵巧的小花伞、层出不穷的变衣,还是表演者的变换,其变换几乎都在转瞬之间完成。台湾选手马克和邦妮的《梦幻女郎——华丽变衣》以及广西选手黄文瑜的《梦幻翩翩——伞舞》精彩纷呈。前者的变衣手段丰富,用雨伞遮着可以变,用两把大折扇包住也能变,最令人惊叹的是邦妮将一把泡沫洒向身体四周时的“秒变”。后者的变伞戏法不断出新,表演者赤手空拳凭空变伞,短短几分钟,几十把雨伞铺满舞台,让人大开眼界。

  小型道具提速易,大型的可就难了。要提高速度,就必须依靠科技手段。科技为艺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此言不虚。由深圳魔术师艾合麦、祖丽表演的《大型情景魔术——魅力四射》、澳门司徒启荣表演的《东方传说——灵现观音》,在很短时间内分别变出了与真飞机一样大小的直升机和高达数米的观音造像,显示出魔术师娴熟的技巧以及道具师的高超技艺。在青年魔术师傅琰东表演的《极限穿越——大型水族箱》中,同样令观众领教了大型魔术的魅力。道具组将一个一吨重的鱼缸推上台,傅琰东在鱼缸前后两侧贴上红纸,先是用一只手从后侧的红纸插进鱼缸,又从前面的红纸中穿出。最后,他一头扎进红纸,又缓缓从前面被戳穿的红纸中钻了出来,带着被水打湿的痕迹, 向观众微笑致意。

  魔术师们还注重从新科学和流行文化中寻找灵感,吸引青年观众的目光。香港黄伟纳表演的《视觉幻想》把“错视觉”新学科现象巧妙地引进到魔术创作设计上,开创了魔术创作的新途径。四川魔术师杨屹表演的《情景电话——电话亭的奇遇》,不仅恰如其分地把逃遁表演安排在“鬼节”这一西方流行节日,还唱起了最流行的歌曲《小苹果》,引发观众阵阵欢呼。

  对表演艺术而言,表演者应是当之无愧的核心。魔术师们的表演色彩更加浓郁。魔术师们年轻英俊,服装讲究,发型精心,一个比一个“酷”,显示出偶像派的“范儿”。黄文瑜曾长期学习拉丁舞,她的《梦幻翩翩——伞舞》表演,自然带着翩翩舞姿。

  要智慧和欢乐,更要开放和提升

  魔术是能够产生特殊幻影的戏法。“魔术的本质和精神,就是以不可思议的现象去娱乐你的观赏。”傅琰东在舞台和电视节目中,多次深情回忆小时候接触到人生第一个魔术——“长短绳”时父亲的教诲:相信魔术。自己相信,观众相信。魔术都是假的,可在那时那刻,就是变得不一样了。

  本届魔术节,组委会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沙龙。在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东省杂技家协会的努力下,名为《魔术:手艺还是手段?》的沙龙在广州市新天地购物中心四楼中庭举行。

  无论是魔术师还是评论家,都一致认为,魔术是手艺,也是手段。手艺要通过手段展示,手段越丰富,手艺就越高超。中国魔术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杂技理论家傅腾龙,澳门魔术师协会主席翁达智,台湾戏曲学院综艺团团长、亚洲魔术联盟理事罗飞雄,香港魔术师协会主席谭永铨、原广州杂技魔术团副团长梁义等人先后发言并与观众互动表演小节目。

  魔术师及评论家的发言,令人感到,魔术要发展,还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魔术艺术应更加多元多样。当前的魔术较少滑稽魔术和武术魔术,令人感到遗憾。二是魔术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魔术是一门依据科学的原理,运用特制的道具,巧妙综合视觉传达、心理学、化学、数学、光学及形体学、表演学等不同科学领域的高智慧的表演艺术,因此,魔术表演者、研究者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掌握较高的科学知识。过去魔术表演靠家传,靠师傅带徒弟,思想保守,致使一些技艺失传。三是魔术投资大、风险高,需要反复试验、刻苦练习才能取得成功。应加大对魔术的经费投入,提供更宽松的创作氛围,制定更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极限穿越——大型水族箱》花费了半年多时间,成本超过了20万元。《大型情景魔术——魅力四射》中的飞机制作费超过30万元。但是常常出现一出名就被“解密”、仿制道具等问题。魔术业应该尽快建立版权和首演登记制度,保护魔术创作的知识版权,以促进魔术创新的健康发展。四是在高清电视介入的时代,近景魔术的表演难度越来越大。

  “听起来神出鬼没,演起来偷梁换柱,看起来捧腹大笑,点破了恍然大悟。”魔术,这一制造奇迹、制造欢乐的艺术,假以时日,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