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一论述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对鼓舞人民大众、引领时代风气有着重要作用。与一般的产品相比,文艺作品具有独特的双重属性,即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不可避免地产生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文艺事业发展中如何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是管理者、从业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近年来,我省文艺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推出了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作品。以《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的故乡晋察冀》、《闯天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河北特色、彰显燕赵风骨的优秀影视作品,引起了业内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关注,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人民日报》撰文,称之为影视剧创作生产的“河北现象”;京剧《响九霄》、河北梆子《女人九香》、动画电影《西柏坡》、广播剧《永远的约定》、歌曲《好人就在身边》等作品,形象生动地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强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功能,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但也不可否认,一些文艺作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在导向上出现了偏差,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社会效益。例如,一些电视栏目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制作、播放一些违背社会道德、不负责任的所谓“纯娱乐”的低俗、媚俗节目;甚至一些面向少年儿童的动画片也存在语言粗俗、情节暴力的问题,这些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从当前实际看,推进文艺事业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事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的产品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应以承担社会责任为第一追求。如果文艺事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把作品当成追逐利益的工具,势必会伤害到作品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而影响到作品的社会效益。所以,发展文艺事业决不能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火热的群众生活中提炼素材,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创新管理。文艺事业形态各异,各具特点,管理过多、过死或者管理不到位,都无法达到引导、规范、服务的良好效果。这需要政府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各种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在创作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保护创造的热情和创新的激情;另一方面,加强文艺事业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在政策措施上更加精细合理。另外,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鼓励文化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对社会效益好的作品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对不顾社会效益、用庸俗文化作噱头吸引大众的产品予以惩处。
三是提高从业者的道德素养。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这一论述再次强调了艺德对文艺工作者的重要性。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肩负的责任,认真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要切实提高道德修养,通过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化产品影响带动社会民众,向社会传递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