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明确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一批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的优秀文艺精品,在打造桂风壮韵的文艺精品上取得新进展、取得新成效,为加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归根结底就体现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正因为这样,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承载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广西戏剧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壮剧、桂剧、彩调剧的传承保护单位,不但肩负着广西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保护的重任,更承担着将广西地方戏曲发扬光大的责任。自成立以来,先后创作了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壮剧《天上恋曲》、现代壮剧《邕州阿姆》和《第一书记》、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其中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获第14届文华奖的多个奖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期待有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打造更多桂风壮韵的文艺精品,是广西戏剧院的重要工作职责。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艺术积累和美的发现、创造。戏剧创作需要尊重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这就要求在戏剧作品创作中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精益求精搞创作,破解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这样,才能创作生产更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体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戏剧作品。
增强道德文化修养与提高表演技艺相结合,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打造桂风壮韵的文艺精品,要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德”,在于弘扬正气、在于不媚世俗、在于寓教于美:“艺”,表于精、固于根、长于塑、臻于境。由此可见,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艺术家应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从现实看,在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浪潮中,受文艺快餐式消费和外来文化冲击,导致一些文艺工作者急功近利,一些作品浮躁、没有灵魂;戏剧文艺工作者文化素质不高、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凸显。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教育机构,将有助于广大戏剧文艺工作者不断提高学养、涵养和修养,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艺术训练,讲品味、重艺德,成为德艺双馨的文艺大家。通过创作和表演优秀的文艺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出人民欢迎市场卖座的文艺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票房不是衡量一部戏剧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好的戏剧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彩调剧《刘三姐》成功地塑造了刘三姐“为人民歌唱,为自由歌唱”的歌仙形象,在50多年的演出中,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票房与口碑俱佳;广西戏剧院打造的“民族戏苑-周末剧场”文化惠民品牌活动,通过这个舞台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壮剧、桂剧、彩调剧和国粹京剧的优秀戏剧作品,传递真善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些都说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矛盾的。今后,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质量、品味、风格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将广西戏剧院的发展融入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中,为满足我区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提供更多优秀作品,为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文化支持。(作者为广西戏剧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