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著名作家梁晓声被誉为“中国良心”、“青年导师”,一直被当做平民的代言人。他与共和国同龄,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如今,在其最新力作《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中,梁晓声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情怀,以敏锐的目光直面社会现实,呼唤做人总要有些理想与担当。
这本《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是一部聚焦热点,发现人生智慧的指南书。全书分“砥砺前行的中国青年”、“君子大国任重道远”、“尘世中疼痛的灵魂”、“剥开坚硬的人性内核”、“人生的尺度”、“在人间”等6辑,共52篇文章。既有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全景深邃思考,也有对个人心路历程的深情追忆。梁晓声尽情展现他的爱憎分明、嬉笑怒骂;从前、现在或将来,世事纷繁,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成文章。他鼓励当代青年,告别困惑与延宕,展现人性在逆境中的亮光,做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人!
梁晓声解读中国现实中的各个热点,提出应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路,力图为人们立足社会寻找启示。例如对于社会的倦怠问题,他认为时代的倦怠感在弥漫,对于人民大众,电视节目仍然是最廉价的文娱形式,自然也是他们的最爱。而对于电视台,每一档节目的收视率即是它们的生命线,其内容的娱乐性质与收视率息息相关。而大众已经厌烦了一味的娱乐供给,电视台也已经腻歪了每天供给大量的娱乐内容,文化将会依赖其自觉性,整合一切有利能量,终于发生某种“凤凰涅槃”。读后,让人不禁为之震动。
他善于借身边人、身边事的细枝末节来针砭时弊。他写一位带着全家人旅行的法国父亲,认为自己的车始终开在前边,对别人太不公平,自个儿根本没法开得心安理得。中国人的文明很难做到这种自觉,只能从底线上培养起来。中国不能回避一个关于所谓文明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文明概念在高准则方面的林林总总的“心安理得”,怎样抵消了人们寄托于文明底线方面的良好愿望?这需要中国的许多父亲,像那位法国父亲一样,自然而然地体现某些言行中。读后,不得不佩服梁晓声的理解力和洞察力。
梁晓声的风格,一如十多年前,依然保持着那种罕见的真诚,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义愤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以及他对中国人、对中国的殷切希望。他疾呼,中国的父亲母亲是天底下最可怜的人。他认为简单的家庭教育,体现一个最核心的伦理命题,那就是勿恶守善。所以当下的中国父母,重要的是教育儿女成为善良正直的人,而不是一味去竞争,去争抢,平凡的人并不等于平庸。
生活中的梁晓声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共权力上,他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他将目前之中国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中国进行比照,认为一个正在富强起来、进步起来的中国是不容怀疑的。有一种思潮认为今不如昔,“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知识分子良知要求我应以真诚而有说服力的文艺作品表态:事实绝非那样。”但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恰恰迅速地衰败于物质财富丰富了以后,典型的例子是古代“大罗马帝国”。读来让人警醒不断。
梁晓声的随笔,充满了浓厚的悲悯情怀,以及一个有良知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在这喧闹浮躁的世界里,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依然满含深情地关注最底层人物,关注社会,关注人性。梁晓声说,活在当下却说从前好的中国人,无疑是有的,但估计不会很多。说现在好的中国人,当是最多的吧?凡打从前活过来的中国人,即使对现在的中国满腹怨言,即使有办法能将他送回从前去,关键时刻大抵还是会对从前背转过身的。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就像梁晓声所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爱与被爱,需要理想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