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扎根人民 扎根生活
——评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
徐向红//www.workercn.cn2014-11-16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曾有评论家发问:真正的农村题材作品到哪里去了?一段时间以来,为制造廉价噱头,个别剧作靠低俗趣味制造笑点,扭曲农民形象;用矮化、丑化人物的方式提高收视率。既缺少思想的筋骨、道德的导向,也缺乏人性的温度。近期播出的农村喜剧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一扫观众心头的忧虑,赢得了网上网下的一片称赞。其成功的艺术实践生动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遵循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规律,才能突破农村喜剧创作的瓶颈,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主创人员曾走访了40多个村子、60多位村支书,脚踩在坚实的农村大地上,就有了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感悟。土地流转、老少留守、城乡二元、收入进项少,这个“九九”“三八”“六一”村即老人、妇女、儿童为主体的村子,浓缩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但这沉重的“三农”话题却被谱成一部清新幽默的田园小曲,让一个都市“潮叔”下乡,网友大呼这是编导的“大智慧”。轻松的喜剧效果源于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理解,源于人物性格造成的自然冲突,远离了刻意搞笑逗乐的庸俗。这位“不靠谱”的小公务员,在大槐树村实现了人生的蜕变,逐渐成长为勇于担当、为民谋利的“第一书记”。这个切入点,既有情感温度又是现实热点,既接地气又释放出强烈的正能量。

  马向阳下乡,是作为替补临时去的。在市委书记的欢送会上,毫无思想准备的他遭遇了城市与乡村的第一次碰撞——还没去大槐树村,他就被该村的村民告了。孤儿寡母的丁秋香因两垄地被人暗占、一年损失50元钱,抱着孩子把状告到市里,市委书记让马向阳现场接访。对农村毫无了解的他不知道两垄地是什么概念,区区50元更让他不屑,于是当场提出要补给丁秋香20年的收入。观众在一阵阵笑声中体验着城乡的隔膜与矛盾。马向阳下乡,是带着全套的登山设备、高级的山地车、先进的垂钓工具、农村孩子没吃过的“派”去的。但迎接他的是废弃的小学校改做的宿舍,极其陌生又千头万绪的农村乱象,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又一次实地碰撞。彷徨过、犹豫过、甚至退缩过,但面对需要帮助的质朴乡亲,马向阳暗暗立下“让大槐树下长出金子”的宏愿。他利用自己在市商务局市场科的工作优势,架灯修路、招商引资;保护大槐树,开发旅游业;引进富硒蔬菜种植,打造“支前煎饼”食品公司。一件件为民实事,搭建起鱼水情深的干群关系。而他跳进粪池救老祖奶,冲进着火的刘家老宅找成男,对失去父母的毛蛋悉心呵护,更展现出一代青年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马向阳的成长过程,正是城市与乡村从矛盾到磨合再到和谐的最好例证。这位浑身充斥时尚元素的新时代的“第一书记”,让这一易被符号化的共产党员形象鲜活起来,使其党性更彰显、人性也生辉,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高扬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马向阳下乡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坚守艺术理想,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坚持根本方向,这是文艺工作者对人民宝贵的奉献。(作者: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