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由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宁波市政府、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中共宁波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承办的2013中国宁波人才国际研讨会专题研讨会,最近在我市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人才服务联盟”、“人才服务产业政策”和“人才服务国际合作”、“高端人才服务优化”四个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专题研讨上有关观点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态势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陈力认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经历了劳动服务公司作为雏形、公共服务机构成为先导、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日渐形成、非政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逐步成为主力军的发展历程;呈现出鼓励政策密集出台、产业地位得以确立、市场准入政策更加开放、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品牌战略全面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加快推进的现状特点;显现出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市场服务日益增强、对外服务成绩显著、产值和盈利能力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此,要抓住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市场法规,营造出有利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有效使用测评指标激发人才潜能
阿联酋人才企业副总经理拉迪卡·潘西认为,如今,无论地方、地区还是国际人力资本管理,都面临着“如何激发人才的最佳表现、提高工作效率”的共性问题,这关系到国家、企业和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利用、分配人力资源,多年研究证明,如果员工受到激励越大、委以重任越多,他们在工作中投入的努力就越多。因此,无论是什么行业与职位,如何进行人才的合理安排与测评是绝对关键的因素,为此,要准确把握好如何使用人才参与度和敬业精神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测评指标,从而强化人才绩效,实质性激发人才的潜能。
转型升级与浙江人才服务发展
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所长陈诗达认为,当前浙江经济开始进入以人才支撑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发展阶段,转型升级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拓展了空间,优化企业人才配置是服务转型升级的一个重点,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未来浙江经济将面临着从成本推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文明型转变,那么人才工作围绕“两个转变”,实现“四个适应”和人才服务“四个化”。具体来说,“四个适应”体现为,人才规模必须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必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人才结构必须与转型升级相适应,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浙江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做好与之相适应;人才能力上必须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的推进,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机制必须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政府的人才政策既要保持整体设计、整体实施,又要重视政策的针对性和差异化,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人才服务“四个化”体现为,推进产业化,全面提升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和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推进专业化,在专业团队、专业知识、专业形象、专业水准和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服务标准化等方面要下工夫,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精细化,专门设立了高层次人才服务区,为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人才住房申报等方面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推进个性化,实现产品服务需求供给个性化,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满足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多元化。
浙江人力争从普遍经商意识最强走向全员职业素养最高
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林崇建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半程,浙江人以强烈的普遍经商意识,抓住机遇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创造了浙江的辉煌。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宏观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浙江人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速提升全体劳动者综合职业素养,才能保持和再创浙江的辉煌。这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做文章:一是最大限度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提升高端人才增量和盘活高端人才存量,激发高端人才整体创造力;创设有凝聚力的母体来提升母体吸引力,增强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等母体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增大高端人才所有和拓展高端人才所用,通过市场机制大力集聚使用全球全国高端人才;营造高品质的生态、教育和人文环境,尤其是高端人才子女就学的基础教育环境。二是造就一支高比例的中坚人才队伍,真正认识量大面广的各类技能人才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善于在岗位上使用和激励人才成长,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和激励制度;建立全程有效培训机制,扩大企业职工培训费用支出税前扣除的份额,促使企业及人才自身实现国家“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理念转变,实现人才的持续增长;确立科学的职业精神,培育遵守契约精神的文化氛围,促进共享效能提升;规范人才流动服务,打造个性化、细化的人才服务,促进人才作用的增值。三是促使高校真正成为输送高水平综合职业素养的合格人才,强化以职业人才为核心的高校培养目标再认识,实现综合职业素养的校间养成,形成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和扶持行动。
通过行动学习推进跨国企业国际高层人才开发
万佳管理培训公司执行副总裁高艾礼认为,所谓行动学习,是指人才在一个小的团队里面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包含参与者个人的成长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两个核心要素。世界上大多数知名企业都是通过“行动学习”这一理念来发掘国际化人才、解决他们面临的商业挑战,从而实现企业人才国际化。要实现通过“学习行动”来提升企业国际化人才开发,必须把握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人才询问问题的能力、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三方面因素。
人才获取渠道、挑战及破解措施
意大利杰艾集团大中华区副总经理王晓平认为,由于2011-2012年汽车厂商业务增长驱动影响因素排序为:新品引进、增加销售队伍和提高效率、扩充产品类别、扩大地区覆盖、有竞争力的价格、增加出口、扩大二级市场销售、国内并购,这导致汽车行业格局变化。汽车行业的变化带来人才需求变化,如2010科锐国际招聘现状与趋势白皮书显示,行业人才需求呈现替换岗位与新增岗位占比从2009的7:3变成2011年的3:7的发展趋势。同时,企业获取人才方式与人才求职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企业通常青睐人才获取方式的顺序为招聘网站、内部推荐、人才中介、雇主主动挖角、现场活动、纸媒广告、SNS,而候选人青睐的求职方式的顺序为人才中介、内部推荐、招聘网站、雇主主动挖角、SNS、现场活动、纸媒广告。人才中介获取人才面临缺乏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人才库建立与管理、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招聘战略、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薪酬、面试与筛选工作量、招聘团队管理、与用人部门的内部沟通、现有招聘流程、入职管理等挑战。为此,人才中介要从提升招聘效率、整合多方招聘寻访渠道、降低招聘成本、提升管理流程标准化、获取更多招聘技术上下功夫,提升其服务企业获取人才的能力水平。
城市环境对海外人才吸引的作用
加拿大上海商会首席顾问舒马克认为,虽然财务因素是影响人才选择居住和工作地点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这或许并非决定性因素。一些城市之所以在人才争夺大战中胜出,是因为它们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宜居环境,包括主题公园、城市文化、安全环境及许多其他因素。例如,中国对海外人才吸引力,主要包括有趣好玩、遍地生机、物美价廉、食物美味、人民友善、充满成就、广结善缘、环境优美、发展迅速、见识广阔等10大因素。这些影响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人民、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为此,必须充分了解薪酬外的人类基本需求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发展、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比重中的重要作用,如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被某一群体或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的行为规律与准则;城市应充分体现建筑样式与年龄多样化、人口与城市服务密集程度、城市混合设施功能、单个设施可有多种功能等人性化特点,从而实质性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吸引海外人才中的功能。
国际人才服务的挑战与趋势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中国业务首席运营官冉毅波认为,当前人才招聘呈现出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大中型企业对海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婴儿潮员工的退休,将出现更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短期人才招聘通过广告、社交媒介来改进招聘流程,中长期人才招聘通过加大培训力度、从内部培养人才来提升人才招聘成功率等三大特点,人才招聘主要面临应聘者不具有任职所需技能和工作经验、合格候选者的薪资要求超出公司的标准、面临来自其他雇主的人才竞争、应聘者数量不足、应聘者不具有任职专业资格证书、合格候选人不愿异地就职等六大困难。为此,要从加大广告力度、利用社交媒介寻找被动求职者、与社会化和市场化教育机构合作、扩大人才搜寻范围、培训现有员工转岗任职、加大人才保有力度等方面应对人才招聘调整,并从打造雇主品牌、加大人才吸引、加强员工流动和轮岗、实施员工外派计划、强化员工异地安置、完善在职培训等方面加强企业人才服务的国际合作。
猎头公司高端人才的服务策略
欧杰思人才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分公司高级合伙人朱和丰认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包括人才所在行业、所学专业、对市场熟悉度等硬性指标,但更为重要的是人才人品、成熟度、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管理和带团队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招聘、福利、员工关系、组织发展四大功能,其中组织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核心的作用;雇员激励因素包括责任心、职业前景和发展机会、人才与老板或团队的和谐度、公司品牌和知名度、薪资、工作地点和环境等六大影响因素。为此,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必须找到人才最为关心的激励因素。政府要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致力提供诸如舒适美好的城市环境、便捷优质的交通环境等基础环境要素,从而促进市场充分发挥吸纳、集聚、物色高端人才的作用;吸引集聚全球全国知名大企业,发挥企业引才留才的主体作用,促使猎头公司具有服务需求市场;帮助中小企业成长、长大、做强,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