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机器人足球大赛中国夺冠
安阳唐墓3D数字模型
中国3D打印研究院落户南京
观众在2013信息通信展试戴智能头箍
本报记者 孟 欣
回顾2013年,科技与文化融合之观念渐入人心。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启动和升级科技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宽带中国”战略出台、4G技术推向市场等,从宏观层面对文化科技领域予以支持;部分行业中科技与文化融合异军突起,如科技考古、博物馆数字化服务、电影电视领域大数据分析、科技手段对艺术品进行备案认证等,文化科技无疑成为最前沿、最令人期待的发展领域;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科技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亲民”性,许多最新的科技成果产生之时即着眼于公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可穿戴设备、3D打印、人机交互技术、虚拟展示、数字化出版等无一不是如此,新科技的应用,使文化以崭新的形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同时,电影拍摄、绘画创作、艺术设计、音乐演奏等专业领域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开始真正融入公众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提供保障
2012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的出台,标志着“科技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正式成为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战略之一。2013年,国家进一步加大文化科技产业发展和投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了文化与科技的稳步融合和发展。5月29日,国务院通过中央政府网站对外发布了《“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其中提升文化领域的创新能力是规划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规划从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和内容两方面,对提升文化领域创新能力进行部署;6月,2013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评审结果揭晓,“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和传播渠道建设研究”“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新形态实现研究”等16个项目获立项,表明政府部门秉持科技带动文化发展之战略,继续对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予以重视与支持。
8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部署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标志着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随着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深入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解决带宽问题,实现高速宽带,宽带网络产业链才可不断发展与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中国正式进入了4G时代。4G的到来让众多科技相关的领域都为之兴奋,突破移动网速的瓶颈后,高清视频播放、云端游戏、多媒体即拍即传、高清会议视频、智能家居、3D立体导航等新产品、新应用将大规模爆发,更多的行业将进入智能时代。业内人士预期,在未来几年,中国4G市场将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而非3G初期的渐进式增长。4G时代改变的将不仅仅是移动网速,更有可能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的结构。
解开历史谜团的“钥匙”
2013年,文化与科技融合诸多领域异军突起,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并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这些牵头领域的带领下,科技对文化的推进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攻克传统考古无法解决的历史谜团,探寻中华民族之起源,是近年来考古领域的热点话题。3月19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通过了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自2010年启动以来,建立了相关技术方法及规范标准,提高文物出土现场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为各种探测技术在探源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标准化试验平台等,并对文明探源的过程、特点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与总结。
2013年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成果丰硕,也是备受瞩目的一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相关课题组通过现代基因反推,确定了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类型,解开了流传千年的曹操的身世之谜,并再次掀起关于曹操墓的争论。同时,莫高窟地震监测系统实现对文物保护环境的全天候震动监测,防止自然灾害因素对莫高窟的毁灭性破坏;陕西历史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了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修复领域的应用,3D打印不仅免去翻模等繁琐的程序,而且降低了修复过程对文物的损耗,可谓又快又便捷。
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艺术展示新形式
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概念在科技的推动下日渐丰满,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丰富的服务内容,极大拓展了传统博物馆等的功能范围。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虚拟现实(VR)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手机、GPS相结合,助力于参观:游客通过下载手机程序,借助GPS定位,即可通过手机获得景区的介绍。此外,二维码、手机移动服务软件等新技术纷纷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等,增进了观众的参与互动,进一步推动了博物馆等机构“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型。
虚拟展示除在博物馆等机构展现外,在舞台表演等领域也有应用。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虚拟现实时代”的来临将催生一种新兴而独立的艺术门类——虚拟现实艺术,简称VR艺术,即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媒介手段的艺术形式,借助其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结合人机交互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塑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艺术环境和现实情况下不能实现的梦幻场景。2013年诸多成功的案例向观众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无限的生命力。
数据分析在文化领域大显身手
如果盘点2013年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大数据必定榜上有名。结合云技术,将海量数据存储、撷取、管理、分析处理,可以提供非常精准而有效的数据资源,进而在诸多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许多业内人士不禁感慨“得数据者得天下”。
结合数据库的海量存储功能与科技检测手段,将艺术品进行科学检测与备案,成为文化领域数据库应用的一大亮点。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承担相关国家课题,为艺术品的鉴定提供科学可信的“证据”。2013年,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与雅昌文化集团等机构合作,一个全国性的艺术品科学备案行动正在逐步展开,一种新型文化业态逐步形成。
电影、电视行业已开始尝试运用大数据进行收视率甚至观众体验的分析,一位名叫亚历克西·柯克的前华尔街数量分析师尝试在公映电影《Many Worlds》时,通过让观众佩戴传感设备监测他们的脑电波、心率、流汗多少和肌肉紧张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获得观众体验。美国Netflix公司在美剧《纸牌屋》的制作、营销、发行等所有环节中收集观众行为,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内容生产。这无疑为电影电视领域除传统的票房和收视率作为评估标准外,提供更为细化的分析模式。
科技展现“亲民性”特征
3D打印、可穿戴设备、人机交互、大数据、云存储……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对2013年的科技热词盘点一二。这一现象充分表明,2013年的科技成果越来越“亲民”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不再是大型企业实验室、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专利,而是更多贴近百姓生活,在操作便捷、创新生活的领域绽放光芒。在这些“亲民”的科技推动下,许多专业性强的文化产业的成本逐步降低,操作愈发便捷,公众在家中即可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新奇体验。
似乎在一夜之间,3D打印成了媒体乃至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3D打印机出现在各个科技展会。许多人不禁感慨,3D打印让所有人成为造物主。除博物馆以3D打印修复文物、影视界以3D打印制作模型和道具外,3D打印已受到个人制造者的关注,现今网络上已有专门的3D打印定制网站,花费几十元至几百元,就可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这一网上定制形式,也许会成为3D打印技术向公众普及的一条有效途径。
从谷歌眼镜、安卓系统智能手表,到运动手环、智能腕带,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潮流的代名词。但是可穿戴设备的前途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能否克服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成为符合普通人生活习惯的物美价廉的高科技产品,这才是其能否被认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