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我国南极科考将向南大洋区域辐射
袁于飞 张斌键//www.workercn.cn2014-02-13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昆仑站

中山站

泰山站

长城站

  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建成开站。2015年,我国还将在南极罗斯海附近的维多利亚地区域建设第5座南极常年考察站——

  南极泰山站2月8日建成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日前介绍,2015年,我国还将在南极罗斯海附近的维多利亚地区域建设第5座南极常年考察站,“届时,我国南极考察的布局将由线及面,形成网络型立体考察格局,中国南极考察将由陆地向整个南大洋区域辐射。”

  泰山站提升我国南极科考能力

  新建的泰山站位于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外形酷似一个大红灯笼。其圆环形外表、叠型结构和高架设计,也使众多网友把它称为降落在南极冰雪世界的“UFO”。据了解,泰山站度夏期间最大容量约20人,建成的主体建筑有三层,底层为设备层,顶层为观测层,中间为生活层。泰山站供热系统、能源系统、机器设备和操作设备都在底层,而极地观测设备和天文设备会随着考察开展陆续放到顶层。

  曲探宙说,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距离较远,在两站之间建立泰山站是非常必要的。海拔高度2600米的泰山站不仅连接着低海拔地区的中山站和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昆仑站,增强了站与站之间的点线连接功能,而且将对南极格罗夫山地区的科学考察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他说,以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的冰川断面调查为例,以前只能在行进途中开展相关调查取样工作,调查时间短、范围有限。泰山站的建立将有助于考察队员加大对中山站—昆仑站一线气象、冰川的调查密度,提高调查精度,使调查资料更加完整。

  另外,如天文观测等考察项目,虽然在昆仑站开展效果最好,但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等原因,不适宜科考队员长期作业。因此,将部分天文观测项目转移到泰山站开展,也使对科考区域及项目的选择有了更多的余地。

  曲探宙介绍,泰山站将有效提升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功能效率和安全性,拓展考察范围,避免单站考察过程中受到的条件制约,使我国南极考察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泰山站是南极考察的重要驿站

  以前,从中山站赴昆仑站考察,由于中途没有存放物资的地方,内陆考察队每次都要带上大量的物资前往昆仑站,负载量很大。一旦遇上恶劣天气,考察队员也无处停留。

  曲探宙表示,泰山站建成后,可将一部分油料等物资存放在泰山站,以便考察队返程时再进行补给,从而大大减少了向内陆进发车队的负载量。此外,如果当年不具备赴昆仑站考察的条件,考察队也可以先将油料等物资以及科考装备放在泰山站,并在泰山站开展部分考察项目,增强了考察工作的机动性。

  据悉,我国南极科考有望于2015年投入使用固定翼飞机,泰山站的建立正是完成搭建大范围立体科考平台的关键一步。届时,凭借这一保障平台,考察队不仅可以利用固定翼飞机开展大量的空中科考项目,增强南极科考的空中运输能力,还能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援。

  一般来说,各国刚建站都是用空间狭小的集装箱来拼凑,再慢慢进行后续扩建。例如,中山站1989年刚建成时,就是用集装箱拼成主楼。冬天时地板滴水成冰,积雪融化时屋顶还会滴水。而2011年中山站扩建完成,“鸟枪换炮”,集装箱老楼退居二线,综合楼、观测楼、仓库、车库、发电楼和越冬宿舍等新建筑陆续建成,而且采用发电余热回收等技术,让中山站的节能水平达到世界领先。长城站同样在建成后扩大了规模,2009年初,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建设成功,更拉近极地工作者与国内的距离,科考数据也能实时传输。

  曲探宙表示,昆仑站将来也会进行扩建,将建设成为一个常年考察站,“要实现考察队员在昆仑站越冬,泰山站是进行队员试验性生活和训练的基地。可以这么说,具备物资集结和人员休整等功能的泰山站,将成为前往昆仑站、格罗夫山考察队员的重要驿站。”

  2015年计划建第5座南极考察站

  据了解,我国2015年还计划建第5座南极考察站,规模计划与中山站相当,建筑规模5500平方米,其中包括夏季宿舍、应急动力楼、综合楼、主宿舍楼、动力房、科研楼等,度夏期间可容纳80人开展生物生态、地质、冰川等考察活动,越冬期间可容纳30人开展大气(气象)、海洋、空间物理、地磁、卫星遥感等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

  曲探宙介绍说,第5座南极常年考察站将建在南极罗斯海附近的维多利亚地区域,建成后,不仅可支持南极大陆冰盖考察,还将对罗斯海海域的海洋调查起到支撑作用。届时,我国南极考察将实现中国南极考察由陆地向整个南大洋区域的辐射,必将有力地提升我国的极地科研能力及水平,同时可增进与其他国家南极科考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为我国南极科学研究搭建更好的平台。(本报记者 袁于飞 本报通讯员 张斌键)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