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才评价是一件不大容易做好的事情。就以高校年年进行的职称评定为例,大家的非议就不少。当前,比较通用的办法是,欲申请职称者需要为评审委员会提供若干篇论文,或者若干部专著,还需回答评委们的提问。评审委员会则要通过同行专家投票来决定取舍。多少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众所周知,这样的评审方法,在国内外已经备受诟病。评委们的困扰是:到底这些论文专著是如何发表的?能否真正代表申请者的业务水平?笔者就曾亲眼看过这样的广告:只要你把“论文”寄送或发送到某某杂志编辑部,再“奉上”人民币若干,即可保证将“贵论文”刊载出来。
如此这般,还能够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当作职称评定的“标准”吗?正当人们思考应该如何对付这种困难局面的时候,一则新的消息又使人们猛受刺激:国外已经冒出能够自动“撰写学术论文”的软件!也就是以“信息技术手法”冒充李逵的“李鬼”幽然现身。且看此等“李鬼”是怎样挥舞“板斧”的——
据报道,几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三位研究生编写出了“论文自动生成软件SCIgen”。这个软件能够轻松地从固定词库中随机抽取若干专业术语,再以符合文法的方式“妙笔生花”,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
因为学术论文中大量充斥着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用词和固定的句式,所以这种文章乍看上去相当符合规范。如果再配上漂亮的图表、详细的引用文献,往往能唬住不少人。2005年,由机器生成的论文就曾被第九届“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多学科国际会议”收录。真相传出,令会议主持者大跌眼镜,无地自容。
紧接着,德国学生又用这个神器于2008年、2009年两度向在中国武汉举办的国际会议投稿,结果虚拟的教授被当成知名学者,还被热情相邀担当“会议主持人”!另据最新消息,目前SCIgen又有了升级版——Mathgen。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职称评定办法,过去可以实行的办法,今天不一定可行了。面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李鬼”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只能是积极应对,而不能这样长期无所作为。必须对原有人才评价方法实行改革,犹如今天已经不能总拿GDP来衡量干部优劣一样。我听到国外有的知名大学的做法是,先由业内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再让申请评定职称者回答“三轮提问”。第一轮是要求其回答本专业发展的几个趋势;第二轮是要求其提供几个能够反映其所谈趋势的鲜活案例;第三轮是要求其概括总结出本专业领域几条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显然,这是很难蒙混过关的。如果三关能过,则这个人就可以评上其该评定的职称了。
显然,这是针对学术性职称而设计的方法。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技术性的或者管理性的职称申请,则应该另开途径。
不过,从论文“利益搅局者”现身,到技术“李鬼”的幽然显现,世人应该有所思:是不是我们在人才评价方面已经暴露出令人担忧的弊端?那些看来在嘲弄我们的软件编制者,是不是在挑战现行的、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前些年就有教授归纳出,论文数篇数,课题数个数,在此基础上,论文看登载论文的期刊级别,课题看下达部门单位的来头,再看看课题经费给予的多少。这种评价方法,与创新成果何干?
行文至此,一幅褪了色的20世纪20年代的画面在我脑海浮现:
闻悉清华大学要开办国学研究所,梁启超郑重地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他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答:那就难了。梁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近百年前,靠着识才、荐才的梁启超和大胆用才的曹云祥,陈寅恪有幸进入清华国学所。若其生逢今日,不知尚有幸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