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基础教育要自信也要自省
颜维琦//www.workercn.cn2014-04-0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去年10月,上海的一所普通小学——蔷薇小学迎来了全球教育机构联盟Teach For All及其中国合作机构“美丽中国”考察团一行20名访客。客人来自英、美、法、比利时、印度、南非、西班牙等12个国家,包括托马斯·弗里德曼。这位写出《世界是平的》的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兴奋地写下了《上海的小学办得好》。他感慨:“中国过去30年在基础建设和教育领域的投资,终于要获得回报了。”

  今年开春,英国教育大臣、南非教育部长“前后脚”来沪“取经”。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开门见山地说,英国人历来对数学和科学的热情不高,希望能向上海的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取经”,这对英国的未来很重要。英国教育部甚至向上海数学教师发出赴英任教的邀请。

  上海基础教育体系在深耕多年后,得到全世界刮目相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探问上海基础教育的秘密——为什么上海的公立小学能够连续在2009年、2012年的两次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考试中独占鳌头?这个测评项目对65个国家和地区15岁学生的能力进行测评,考察对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的掌握。

  弗里德曼找到的答案是,上海基础教育的秘密,就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当你坐进蔷薇小学的教室,跟学校校长和老师见了面,你会发现,他们无止境地强调那些造就优质学校的根本原则。这些根本原则我们都很清楚,但是想要在整个教育系统里持续地推广则非常有难度。它们是:下大决心给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在职业上不停进行发展,在小朋友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学校领导坚持以最高标准要求学校,并且营造出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学校文化。上海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在于有更多的学校在更多的时间里执行这些基本原则。”

  莉兹·特鲁斯在观摩上海三所中小学的数学课后直言,“英国学校亟须一堂中国课”。她说,中国学生的“数学文化”,以及教师的友好、亲切、专业令她印象深刻。

  尽管“取经”的重点不同,这样的现象本身令人振奋。“上海基础教育在内涵发展深水区中破解的难题也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这说明我们正在走向前沿,也正创造出自己的经验贡献给世界。”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说。

  上海的基础教育的确有理由自信。在这个有2400多万人口,义务教育阶段有137万学生的特大城市,基础教育面临着人口出生波动以及城市化条件下农村人口的涌入,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上海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教育“均贫富”的发展阶段,教育机会与办学条件实现了基本保障。如今,上海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追求早已转为对教育内涵、办学质量的关注。上海追求的均衡不是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划一,而是要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均衡发展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上海明确,改革的终端在课堂,主力军是教师,校长是主将。统筹调配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底部学校的办学能力,建设了一批“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

  这样的努力成效显著。尹后庆说,PISA测试实现了把上海义务教育质量放在全球参照系里进行比较,其结果坚定了我们改革的信心。“对上海而言,继续追求‘第一’学业成绩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当务之急是如何把学生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解脱出来,培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是上海义务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起点。”

  面对纷至沓来的到访“取经”,上海很清醒:我们的基础教育要自信也要自省。在全国的坐标中加以比较,在全球的参照系中加以审视,保持“平视”的心态,互相学习。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说:“基础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欧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远比中国的发达。我们更要向英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东西方教育的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上海近30年教育发展的成果与积极向世界各地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是分不开的。”张民选说。

  未来,上海的基础教育往哪里走?——更加关注学生和学习经历,更加关注教师和改革自觉,更加关注学校和教育全过程,通过不断的课程改革推进、优化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家长和社会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进步,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利益。上海明确,教育的未来是“回归”,凸显“人”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