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试水CAP剑指何方?
杨念鲁认为,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高中和大学教育断层,精英教育缺位,拔尖创新人才缺少有效培养和选拔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加之近几年国内大学先修课的探索处于无组织状态,推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CAP不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翻版,而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从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设计开发的课程体系。”杨念鲁强调说。
对于中国教育的现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戴家干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一直注重完善的大众教育,缺乏科学的、因材施教的培养;一直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强调对学生无区别对待、无差异教育,实际上不仅是做不到的,而且难以深层次实现教育公平。
对此,先后担任大学教授和7年多中学校长的王殿军也感触颇多。“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小于对人才的埋没。”他说,在中学,不论是学习好的、能力强的还是学习吃力的、能力弱的孩子,都要齐步走,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节奏,对所有学生的培养近乎用完全一样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想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不可能的,这种模式是不科学的,也是难以想象、难以接受的。“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二已经基本完成,高三的学习基本就是重复以往学过的内容。许多很有天赋的学生在不断重复中,把兴趣、创造力和想象力消磨殆尽,被送入大学时已经面目全非,大学阶段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困难。”
对于现行教育模式输送上来的人才,高校方面也并不完全认同。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数学系教授白峰杉说,清华大学招进来的学生同质化严重,从高考成绩650分以上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00人,都差不多,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千人一面。因为现在的学生已经在相同的成长轨道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模样,生源同质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危害巨大。“选拔学术型人才,其实只需要学生某些文化课成绩不差就可以,有研究证明,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完整,其创新能力就越差。”白峰杉说,“我们的教育讲究‘一步一个脚印’,这种要求不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如果只会按部就班走,很难有创新思维。”
“开展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研究和实验,正是为了让更多学有余力的中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能,尽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发展学习和研究能力。”戴家干说。
作为CAP项目的主办方,中国教育学会希望这个项目能推进中国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戴家干表示:“借助此项目,我们希望改变现有的以高考分数选拔人才的单一体系,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希望从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评价制度上,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饱受诟病,但在现行制度下,自主招生无疑是最优化的选择。”白峰杉说,不过,目前的自主招生成本太高,对高校来说,所有指标都要自己衡量,想找到自己需要的学生付出的代价很高。
“如果将来有了CAP成绩,再加上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多种维度的评价,自主招生可能会变得更简单、更有针对性,也会更有弹性、更有秩序。”白峰杉说。
推进CAP要迎接哪些挑战?
开展CAP首先要解决第三方组织的问题。
王殿军说,美国AP项目得以实施,美国大学理事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本土的大学先修课,第三方角色同样必不可少,从近年来的实践情况看,这一角色很难由某一所大学或者某一区域来承担。
“中国大学先修课也不太可能由政府部门来主导。因为它不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而是一种教育服务的提供。”在杨念鲁看来,“当前,CAP的第三方机构,由中国教育学会来承担,相比某几所学校或一个区域去组织,可能覆盖面、合理性、权威性会更高些。”据介绍,中国教育学会是面向全国,有着35年学术研究、学术传播经验的群众性学术组织。“中国教育学会可以整合资源、组织专家搭建这个平台,保证项目的公正、公开和科学性。”杨念鲁说。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项目的公正、公开、科学,一年多前,中国教育学会便着手从课程研发、教材出版、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学生信息系统建设和考试评价等环节入手,组织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大学资深教授以及中学骨干教师开展了研究及相关筹备工作。先期试点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文学写作、英语、物理学、经济学。首批教材试行本将于今年8月完成,中国教育学会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0所优质高中进行试点,并结合试点情况不断研究和修订,逐步完善课程资源。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体系的其他课程也将陆续由专家进行研发,经过试点、实践研究、修订和进一步完善,最终确立较为成型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体系。
如何保证第三方组织的公正性、公信力?熊丙奇建议:“在项目运行中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保证公益性,一定不要以赚钱为目的;二是要保证质量;三是不要设太多的门槛,让更多学生可以选CAP课程,在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到边远地区的高中学生。”
CAP如何符合中国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如何做好自身定位,也是一个挑战。
对此,杨念鲁表示:“CAP主要面向学有余力的高中优秀学生。为了防止重蹈‘奥数’的覆辙,我们除了要劝导那些不适合的中学生慎重选择外,还在CAP课程中设置了准入机制。哪个学校能开、哪个学生能选、哪个老师能教,都有准入标准。”
“什么样的学生算学有余力,就我们清华附中来讲,学科成绩在前20%、总成绩排在前1/3的那部分学生,应该可以选。”王殿军说,当然校际差别很大,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学科成绩排在前10%的那部分学生。
那么,什么样的学校可以开设CAP?“首批试点校我们将在已经开设美国AP课程或者国际课程的高中学校中选择,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CAP项目体制机制组组长王本中介绍,近几年,国内不少高中已开设美国AP课程,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师资储备,校长的理念也比较先进,“目前我们正在国内2万多所高中里进行筛选”。
记者了解到,为符合中国国情,CAP开发了线上和线下两个授课体系,对于城市高中的学生,可以采用线下面对面授课,对于边远地区的学生,CAP引进了MOOCs课程,设计了一整套线上学习、答疑、考试、咨询的服务系统。
与美国AP课程的另一个不同是,CAP将使用双语教材,把中文教材翻译成英语,真正实现国际化。戴家干说:“我们希望将CAP课程推向国际,与其他国家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交流,也希望将来美国的高校,甚至全世界的高校都能认可,让CAP走向世界。”
对于CAP来说,能否获得国内高校的认可,对其顺利推进也至关重要。
“当前一些知名高校的招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对CAP项目非常关注,很愿意持续了解项目的进展,甚至在项目试点中予以帮助。”杨念鲁说,至于高校的认可程度多大、是否在学生入学后承认其高中阶段选修的学分、是否将CAP成绩作为自主招生的录取依据,都由高校自主决定。
白峰杉说:“如果这个项目做得好,也许会对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带来很大变化。我们会在选拔体系设计中统一规划,对于CAP成绩很优秀的学生,我们会考虑承认部分学分。”
中国的大学先修课程还是新事物,也不可能照搬美国经验,其开设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挑战性。因此,在采访中,一些专家与学者向记者表示,除了以上需要突破的难点,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还会遇到很多挑战。比如,是否适合大面积推广?虽然设立了准入门槛,但将来若与自主招生挂钩,是否会导致大量学生为了升学、免修学分而盲目选报,陷入应试泥潭?是否会随着加入的高校和高中增多,加重学生负担,变成第二个高考?此外,CAP的难度该如何设定,是否应该跟大学一年级难度相当?CAP成绩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出过程性评价?这些问题,都有待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的大学先修课程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国际课程体系,其中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的大学先修课程设计提供参考,但是美国AP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郝智勇说,比如,美国存在因AP课程过多导致学生忽视基础学科的情况。在美国,53%的大学新生至少需要补习一门基础课程。许多美国高校专门开设面向新生的基础课程,来弥补学生在基础学科上的不足。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为例,该校2003年37%的新生需要补习数学,48%的新生需要补习英语。“这可能与美国大学先修课不设门槛有关,因没有限制,选学的高中生越来越多,而基础课却被学生所忽视。学生和家长越来越把先修课学分视为进入名校的入场券”。
CAP课程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简称CAP)试点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于2014年3月正式牵头启动,计划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遴选100所优质高中,在高中阶段开设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学生修得的学分有可能成为大学入学参考标准并可转为大学学分。
AP课程
AP课程(th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一般译为大学先修课。AP项目于1955年在美国设立,是在高中阶段开设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由美国大学理事会负责开发与管理。AP学分将作为录取学生的参考标准之一,有些学校还可将AP学分转为考生的大学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