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刘 茜
“春风沉醉的深夜,我们这里有一张书桌、一盏灯光,留给热爱阅读和思考的你——在这里,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北京三联韬奋书店自4月8日起尝试“夜读”模式,成为媒体、学界乃至公众关注的焦点。“夜读”模式还带动了白天人流,不少人慕名前来。这种文化现象给了我们重新思考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的新契机。
眼下,媒体对全天候阅读环境——“夜读”模式的报道,连篇累牍,但大多在探讨这种模式能否赢利、能维持多久、究竟是“谁在那里夜读书”、可不可以从北京推广到外地、公共图书馆能否借鉴……媒体和读者提出的这么多疑问,实在是因为如今的纸质读书面临时间碎片化、文化大众化、信息数字化、经典娱乐化等挑战。无论“夜读”营业机制能否继续,在这种模式、形式之外,还有更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如纸质阅读、电子阅读这两种不同阅读方式对读者分别产生哪些影响,深阅读、浅阅读各自的优势、劣势何在,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乃至如何保障全民阅读的逐步推进、最终实现?
“夜读”模式背后,反映出的是有识之士对静下心读书的渴求。生活节奏的加快令人感慨“时间都去哪里了”?人们现在的阅读以短小、及时、便捷、有趣为先,这样的“信息性”阅读倾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容生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量出版物中,受欢迎的多是职业培训类、生活类(主要包括美容、烹饪、健康、鉴宝等)。文学类图书中令读者感兴趣的是玄幻类、穿越类小说。长此以往,阅读也就是“一笑而过”,对读者产生精神撞击和审美的升华便无从谈起。
有人认为,经典都是“遗产”,高深莫测,离人太远。实际真正读进去,就会受到心灵震撼:经典作品关注人性、人生,关注社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今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当口,“夜读”书店恰好迎合了昼伏夜出的人群的文化需求。当然,全民阅读不仅是目标更是长远行为,这需要文化部门协同努力更好地服务读者,不断推出更多优质读物,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人举着蜡烛夜间游玩的雅兴能不能蜕变为今人深夜静心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文化享受?除了职能部门的支持倡导,如若读者也能进一步克服思想惰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雅事,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