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对质疑中国创新能力的反思
□ 王晓松//www.workercn.cn2014-06-15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5月2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美空军学院发表演说时对中国的创新提出了质疑。他指出,虽然中国每年毕业的工科学生是美国的6到8倍,但是“我谅你们也说不出一个来自中国的创新项目、创新改变或创新产品。”面对拜登的质疑,不仅中国国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而且就连美国国内的一些媒体也开始为中国抱不平,认为拜登的话底气不足。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针对拜登的话在其网站上刊载文章,认为目前中国研发投入的增长每年都在20%的水平,并且这些投入已经起到效果。文章更认为,中国如今是世界最具创新能力公司的集聚地,一大批富有活力的科技公司都获得了空前成功。

  实际上,拜登这次再次拿中国来“说事儿”,目的无非是为了给美国人打气,就像不久前奥巴马信誓旦旦地宣称“美国还将领导世界”一样。在目前经济增长无明显起色、一大批后发国家竞相追赶自己一极独大地位的情况下,美国的政客们必须要放出些自我吹嘘的言论来,以提振美国人的自信心、赢得他们对政府的支持。所以,这一次美国内外都一致地反对拜登的观点,也反映了主流民意对美国罔顾事实的不满,并且进一步验证了包括中国等国家在内的后发国家正在崛起的客观事实。

  当然,作为中国自身而言,听听尖锐的质疑也并不是什么坏事。何况,这种类似的质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都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

  单就拜登演说中所提到的现象而言,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但在原始性发现或者创造上尚未能有所突破,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不单单是拜登这些人注意到了,我们很多科技界乃至其他社会各界的人士也已经多次提到过这一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与之有些类似。

  面对这样的质疑也好、困惑也罢,我们不能就此来否定中国创新能力正在稳步提升的客观事实。这不单单是因为我们的创新投入在逐年增加、创新环境在稳步改善,而且一些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确实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比如,我们一些以科技为支撑的重大创新工程,像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等,都极大地加速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农业科技、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创新进展,更是大幅度提高了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创新在中国的正确含义有充分的认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理所当然地要重视创新,但对于重视什么样的创新要分清楚次序。创新究其本质而言,既包括了原始性的发现和创造,也包含着对已有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一系列链条式环节。在这些创新链条之中,作为后来者如果能够从后端入手,不断扩大创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同样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

  尤其是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创新价值的体现乃至创新能力的评价,更看重的是对创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且,一些创新大国的诞生过程也说明了,善于在这些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环节上切入创新,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基本路径。所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人能够从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今天中国的创新能力增长,而不是只把眼光盯在原始性创新这一点上。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