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涉及教师、教材、课堂、学生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原则,推动实现教学起点与对象特点的统一、“教材”与“学材”的统一、“讲出来”与“听进去”的统一、“课内教”与“课外延”的统一,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读懂学生,实现教学起点与对象特点的统一
了解学生成长规律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总前提。思政课教学既是一项集价值观培育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特殊理论教学类型,也是一项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根本目标是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制度认同,最终将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深化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要真正读懂学生,实现教学起点与学生特点的统一。
读懂学生,首先要立足于学生成长需求与教学需求、学生物质需求和深层精神需求、学生现时应急需求和未来根本需求、学生个人需求与群体秩序需求的相互对接,树立科学发展的改革理念:树立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多角度增强人文关怀;树立实践理念,既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明确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新要求,又着眼学生生活实践,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树立合作理念,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积极作用,上下联动、协调一致,构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教学格局。
读懂学生,关键要从纵横双重维度研究学生,深化对其成长成才问题的把握,确保改革充分体现学生利益诉求,增强学生主体身份认同。纵向方面,要深入群体调研,借助多学科研究方法,以总体时间为主轴,设置心理、交往、学习等多个自变量,动态考察学生不同成长时间点发展变化,摸索大学生成长变化的一般规律及特定时间点易发生的影响事件。横向方面,要深入学生个体,创建学生成长成才案例库,挖掘影响大学生思维动态和思想转变的内外因素和偶然事件,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观念整体状况、一般特点、最新动向。在此基础上,坚持纵横交错,全方位动态考察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状态,探究其中规律及影响因子,真正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切实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研究教材,实现“教材”与“学材”的统一
吃透教学内容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依据。“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讲授蓝本,是正确进行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依靠资源,也是其他教学资源得以展开的根本依据。“学材”是对“教材”的实际运用和拓展深化,既反映教材体系的整体面貌,又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规划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充实。只有实现“教材”与“学材”的有机统合,才能确保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板块、价值内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践指引。
实现“教材”与“学材”的统一,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和细化一批鲜活的教学专题。首先,要形成一个以国家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为轴心,以各高校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而自主开发的教学辅助用书为补充的教材系统。其次,具体到每门课程,要将系统化的教材体系转变为专题性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有效转化。要依据时代性原则,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和核心,反映教学环境变化和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现实,准确定位专题教学目标,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品质;要依据针对性原则,深入剖析教材体系,把握教学内容的关键节点,挖掘专题教学的社会功能,始终保持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风格;要依据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原则,在课程设置的基本原理指导下,使各专题教学既能成为拥有详实内容的教学板块,又能通过细化各级教学专题,实现版块之间互相支持、协调发展,始终保持学科特色的教学意蕴。
激励教师,实现“讲出来”与“听进去”的统一
实现教学模式创新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任务。创新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互动的关系。激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安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的路径和方式,实现教师“讲出来”与学生“听进去”的无缝对接。
教师在课堂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是联系“讲出来”和“听进去”的桥梁和纽带。全国高校对此已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但关键是教师必须紧扣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核心环节,确立优化教学方式的一些基本制度。比如,在课前环节,实行“集体备课制”和“师生辩课制”;在授课环节,实行新老教师“编组听课制”;在课后环节,实行“案例评课制”。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三种类型的教学策略。一是专题研究式教学。实行多教师联合授课制,使每名教师集中精力于其所负责的教学专题,深入研究该专题所旁涉的各种知识板块,从多维度、全方位将教学专题讲深讲透。二是案例分析式教学。激励教师不断提升理论传授与实际问题相互对接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大学生心理和思想观念实际,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大学生热切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问题进行案例教学。三是启发引导式教学。探寻情境教学、讨论辩论、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
凝聚合力,实现“课内教”与“课外延”的统一
形成强大合力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总路径。只有形成教学方法改革的合力,实现“课内教”与“课外延”两个方面的统一,才能有效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确保教学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实现“课内教”与“课外延”的统一,关键在于保障好“课外延”环节。要以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为依据,按照课堂教学要求确定其活动主题和方式;以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并从中主动思考体味理论的具体表现和转化过程,将实践教学成果反馈于课堂教学,生成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要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充分利用“BBS网络平台”延伸教学时空,积极推进“双导师”制,使专业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充分实现互动。专业教师利用平台开课、考试,辅导员利用平台开展在线调研和评价,学生则利用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时间。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过程互动和学生信息共享;专业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彼此之间则可以随时进行交流、讨论,打破时空限制,从而形成教学合力,提高教学效率。
要实现课内课外相衔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地区资源优势,通过多样化教学实践搭建课内课外衔接平台。例如,在课堂内组建马列学习小组带动全班开展讨论学习;在课外加强马列协会等理论社团的建设,凝聚骨干精英扎实做好课外自学;通过小组研讨、班级汇报、社团活动、“思想论坛”等形式推动马列小组与理论社团的交流互动,实现课内课外合力,助力教学作用的持续发挥。(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