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
日前,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吹响了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集结号,描绘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提出了一系列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措施。刊发此文,既是对《决定》的读解,也是借此机会,推动整个社会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找回基本的起点。
劳动,无比光荣
在《决定》正式印发和会议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体会议代表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我国有9亿多劳动人口,如果大多数成为掌握高技能的人才,人口的压力就可以转化为人口的优势,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
马克思曾指出:“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马克思把劳动比作太阳,可见劳动在其思想中的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刻和启航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号召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四个尊重”,即“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习近平同志还强调,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这些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高屋建瓴,抓住了“劳动”“劳动者”和“人才观”这样的核心问题,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社会应以劳动者为荣
改革开放特别是《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生产和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有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认识不高,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措施不力,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仍不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原因就是劳动和劳动者在当前焦躁的社会风气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职业教育的选择。以劳动为荣,崇尚技能,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前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要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和“尊重劳动”的要求,全社会需要尽快扭转这种轻视劳动的风气,为劳动者全面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业工人和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一段时间以来,工人、农民等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体现。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渐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更好地让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让工人和农民的尊严、社会的公平正义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让劳动者切切实实地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我国的文化生活中,反映工人阶级、劳动者的作品应该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当前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特别是影视剧中充斥着帝王将相、大款大腕、白领小资,而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却非常鲜见。这种作品,一方面会误导一些读者、观众不切实际地追求名利和虚荣奢华,另一方面也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教育领域更有义务、有责任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丰富社会实践,使广大学生从小懂得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让他们获得一些初步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增进他们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感情。
真实提高职教地位
还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现行的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实际做法,也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家在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出台了“三不一高”政策,直接导致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投入低于普通高校,而职业院校学生的学费高于普通高校的怪现象。这在国家急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及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是来自低收入的基层人民群众家庭的情况下,这样歧视职业教育的政策就更加令人费解!
由于上述这样一些方面的不公平,直接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进而导致出现了一方面是“技工荒”,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招不到学生。党和国家一直强调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政策,但在一些地方,普通高中招生数量达到应届普通初中毕业生的80~90%,有些职业学校出现无生可招、难以为继的局面。
职业教育的发达与否,标志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无不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有关。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过程中,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落实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讲话和《决定》精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党和政府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都应当把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放在同等地位,统筹规划,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
方 言
“劳动只有分工不同,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曾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整个社会释放的最为积极的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曾经,淘粪工、售货员、拖拉机手、炼钢工人,一切与普通劳动者沾边的职业,是中国社会主流赞颂的对象。劳动模范,也是社会瞩目的光彩称号。在这样的风气下,劳动者成为青年人的榜样和这个国家的脊梁。
但是,曾几何时,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开始逐渐在社会大众的价值框架中开始“下架”,甚至被冷落了。成功、社会精英等名词已经开始慢慢地向白领、金领、财富、名流靠拢,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开始淡出。其实,这个过程,除了市场经济所必然带来的社会分工细化和财富衡量标杆的作用之外,在市场经济所释放的新标准激发了对于财富、成功的正当追求之外,劳动者开始回归“普通”角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常态社会分工和多元价值体系的正常回归。
但是,这种正常的“普通”化,不应该掩盖一种越来越明目张胆的歧视:看不起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正成为很多国人潜性意识里、显性判断中逐渐明确的选择。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那些“火爆”的娱乐节目中,那些“人气”影视剧中,富豪、宫廷、争斗、计谋占据了绝对的大多数,而以普通人、普通工人农民为主角的正剧或励志剧,少之又少。
也许,“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曾经在中国文化历史中,锤炼中国读书人的句子,可能已经片面地内化为一部分国人对于劳动和劳动者态度的文化根源。
而实际上,中国文化中真正的传统读书人在自我励志的时候,也从来是不曾放弃“民,我同胞;物,吾与也”的情怀与境界的。
正因为社会历史的这些纠结,也许,要迎来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振兴发展,在各级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工作突出地位的同时,要大力营造这样的政策、舆论和价值环境: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只有回到这样一个朴素的、朴实的、真实的原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才有了最广泛的根基,也才能够踏上最牢实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