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出于对当代中国教育的高度关注,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去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走向。去年4月份,有幸认识了河北师范大学的徐莉教授,后来收到徐莉寄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版)一书,而且合作者是其导师,国内教育界著名学者、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400多页的书,将近40万字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厚重,没想到打开之后就放不下来,一口气读到最后。清晰的结构、流畅的文字、翔实的资讯、精彩的论述,一场对人类社会意义深远的大变革呼之欲出。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很新的概念,2011年9月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首先提出。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专题文章,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并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周洪宇在国内教育界最早留意到这个新动向,并多次向国家建言,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作为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和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学术专著,这本书时代气息浓厚,对所有关注中国未来社会走向的人都是一本必读书。作者在各方面的论述中都根据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们的机遇和面对的挑战,提出了系统的应对思路,探索中国做到如何不仅仅顺应时势,还能够引领潮流,利用新变革的历史契机实现“弯道超车”,走出一条跨越性发展的新道路。
18世纪末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手工;20世纪初福特发明完善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两次革命为对照,作者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其主要标志为能源、互联网和数字制造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走上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实现这个美好的前景,需要克服艰难的障碍,实施巨大的变革。所有障碍之中,“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的障碍是影响变革的最大障碍”,这句话体现了深刻的心理学原理,为我们如何推动变革提供了关键的线索。心理学认为,思想观念的变化常常是行为变化的先导,持久的行为变化一定以观念的真正变化为前提。从心理上理解并接受了变革的必要性,才会有行动上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
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最直接的入手是教育。《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对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现有教学模式是按照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设计的,目的是培养标准化的劳动者。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中国崛起的战略性保障。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等,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在开放的空间进行分散化的合作学习。新的教育模式下,学习的重心从个人转移到了相互依赖的团体,学习不再是存在于权威人物和单个学生之间的孤立事件,而是学习者的共同经历。而教师则通过激励和鼓舞,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育的突破,将是中国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步。《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把中国的教育改革放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宏伟背景之下,阐明了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和大方向,有助于引导人们开拓新思路,以教育改革带动中国社会积极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作者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