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打破行政化才能师德规范化
陈雍君//www.workercn.cn2014-10-17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鉴于近期高校内各类有损师德事件的发生,教育部10月9日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招生考试徇私舞弊、索要和收受礼金礼券、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发生不正当关系等行为表示将予以严惩,并纳入师德督导评估制度。

  看似及时,但其实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教师的师德不好,是因为类似的考核惩治制度的缺失吗?如果不是,那么此类建章立制对师德风气的改善又有多大作用?近日,腾讯网发起了一项题为“你认为师德红线能阻止‘禽兽教师’吗?”的网络调查,五万多人参与调查,97%的人选择了不。

  人们的不信任,起源于那些屡见不鲜的师德败坏事件,正是伴随于师德规范不断出台的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2011年12月、2013年5月、2014年1月,教育部等分别以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形式不断规范教师行为,建立师德考核档案等。然而师德败坏事件并未因此而有明显改善。事实上,最新出现的副教授强吻女学生、打工子弟学校老师与12岁女生开房丑闻正是在“红七条”颁布之后的“顶风作案”。

  可见,恶性师德败坏事件的频发不是奖惩、督导之类的制度之失,而是因为此类制度所不能决定之外的因素,比如当事人本人的基本品德素质缺失,或者,是用以规范行为的高压红线,如法制的缺失。

  人的素质本就高低各异。低素质的人混进教师队伍,坏掉了整体清誉,偶发可理解,常有就说明选人用人制度存在重大漏洞。但是,面对既已组建的庞大教师队伍,如何设立真正高压红线,用法制而不是行政手段规范言行,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然而,这毕竟是个讲究情面的社会,学生要给老师留着面子,出了事也主张忍让一时,毕竟毕业和前途还有赖教师,怎好行监督之实?哪里还能落实高压红线呢?多个案例证明,正是出于类似的种种顾忌,许多教师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某些教师有恃无恐,恶劣案件得以持续发酵。

  堂堂师德规范为何在人情世故中就碾落成泥?就是因为教师管理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行政化管理制度。教师是事业编制,考核、评选和晋升都是行政化管理,教师真正需要负责的是其上级,不是其“市场”,即学生。行政化管理也促使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产生群体对立,当一个学生举报了老师,往往别的老师也不愿再收这个学生。行政化管理还留下管理漏洞,如强吻女学生的副教授已经退休,当需要荣誉时他永远是副教授,当师德规范下来时他已退休,不属于在岗被教育人员。

  因此,打破教师管理制度的行政化,将教师行业推向职业化,才能真正让写在纸上的师德规范落到实处。假如教师的考核、管理、晋升通道等都不再依赖行政手段,而是交给“市场”去评判,去选择,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市场”会替代行政制度筛选出符合师德规范的教师,会褒奖情操高尚、言行笃信的好老师,也会毫不留情地剔除师德败坏的假老师,更不吝于将其扭送司法,锒铛入狱。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