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媒介素养对传播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地说,“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增强我们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和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能力,提高我们有效抵制负面信息的防御能力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策略水平,对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媒介文化和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可分为三种:党政干部、传媒人员和普通公众。党政干部、传媒人员属于传播主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领导干部及党政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他们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引导作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和主管传媒的党政干部,对传媒的体制、运行、内容、作用会有根本性的影响,因此,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职业能力。广大群众是推进社会和传媒事业的根本动力,也是各级干部和各种传媒人员的来源,因此,对他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胜任力,提高他们参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提高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传播效能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是从他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传播主体媒介素养是最主要的因素,主要包括传播主体的信息传播技能和信息意识。首先,是传播技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不是一个简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容通过多种媒体及以多种传播方式加以传播与普及就能实现预期效果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主体能否掌握这项传播技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其次,是信息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要求传播者具有敏锐信息识别能力与信息传递能力。传播者的信息意识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这里所说的信息意识,主要是指传播主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中对各种思想信息的流动所反映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信息意识,不仅表现在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阶段过程中,还应表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反馈阶段。因此,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信息意识,全程关注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信息流动。
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众对传媒这一重要的社会公器和大众传播这一重要社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认知程度,提高他们的传媒选择能力和传媒内容辨析能力,提高他们利用大众传媒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以及参与、监督传媒的意识和能力;使大众能够了解媒介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掌控权、广告等因素,发展出自主性的解读,能够主动地利用媒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使大众了解各种大众媒介的生产制作过程、机构背景、内容特点、接受过程、正负作用,提高公众辨识,防止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毒害,促使传媒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可有多种方式途径。首先,教育界应担负起这个责任。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与训练和制度化的政策与措施,培养社会大众尤其是媒介从业人员和青年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其次,还要依靠大众自我学习,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强化媒介自律意识,培养“慎独”德行。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和管理职能,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