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人数早已超过师范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高校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优化知识结构,引进职场达人,强化职业技能;要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职业能力;要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首先,要优化知识结构,引进职场达人,强化职业技能。目前,非师范毕业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专业不精,技能不强,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以及对就业岗位要求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突出专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精技强能,对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十分重要。尤其对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来说,是其求职竞争力所在。第一,要优化知识结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知识结构,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快了解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了解本专业对口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要求。第二,要引进职场达人。职场达人是职场精英,收入较高。聘请他们为职场讲师,定期到高校为学生做报告,使非师范专业学生尽快了解职场和熟悉职场,扩大视野与朋友圈。高校还可以聘请职业导师作为学生的就业导师,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职场信息。第三,要强化职业技能。聘请对口企业的专家参与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小组,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校企共同研究开发特色教材;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现有教师要采取措施、提供条件,让他们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熟悉情况、学习锻炼,尽快达到“双师型素质”的要求;聘请一定比例的行业专家和技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力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要精心设计、精心指导,切实抓好学生的顶岗实习。
其次,要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职业素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专业特色,深化开展各种形式的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努力增强三种精神即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大力提高三种能力即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积极开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二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或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组织能力;积极开展服务于就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专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开展服务于创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创业实践中心不仅要营造学术氛围,鼓励科技创造,还要培养创新意识,投身社会实践。采用“企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模式,承办大型活动,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起到联接校园与社会,沟通学生和市场的作用。
最后,要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高校要正确引导和精心指导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技能,积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一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训练。这项工作,要贯穿大学4年,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做起,重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明确自己为今后求职就业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所需要进行的学习和必须做的准备。二是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强化就业心理疏导。指导学生主动出击,积极寻求就业机会,不能被动的“等、靠、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避免盲目追求。三是搭建训练平台,对学生进行求职技能训练。为有效提高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职前实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训练和辅导,指导学生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提高学生求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