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中国蓝盔闪耀南苏丹
郭如生 本报特约记者 杨西河//www.workercn.cn2014-02-16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走出国门,每一名中国维和官兵都代表着中国军队,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关乎着中国形象。我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自去年7月部署到位以来,用过硬的素质履行着中国军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承诺,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任务区几乎所有人的称道,展示出中国维和军人和平友好文明的良好形象——

  2月初,神州大地张灯结彩,人们沉浸在阖家团圆的节日氛围中。此时此刻的非洲大地上,我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官兵却是一片繁忙,无暇欢愉——为了保障维和部队和当地居民顺利出行,他们正在抢通修复任务区内因武装冲突损毁的道路。

  去年底,南苏丹武装冲突再起,国内安全形势急剧恶化。据联南苏团工程官查尔斯介绍,在此期间,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是唯一一支在外执行施工任务的维和部队。南苏丹西加扎勒河州州长哈桑专程赶到瓦乌商业街,向奋战在那里的中国军人表达谢意:“中国工兵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

  其实,对于我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来说,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自去年7月部署到位以来,他们以自己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任务区几乎所有人的称道——在当地百姓眼里,他们是真心诚意的朋友;在友军部队心中,他们是胜似一家的兄弟;在联合国官员口中,他们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所有施工都达到或超出联合国标准,中国军人无可挑剔!”

  距南苏丹北加扎勒河州州府阿维尔市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名叫马杜安尼的部落。因为地势较低,每年一到雨季,那里沼泽一片,出行困难。联南苏团部署到阿维尔8年多时间,一直想为当地居民修条路,可由于施工难度大,一直没人愿意接这个活儿。我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部署到阿维尔后,接到了修建这条路的指令。

  “别人不干我们干,既然干就要干好。”工程兵大队政委于子刚这样告诉官兵。第一天道路勘察,在不到5公里的路段上,他们带回了5麻袋的土样,经过连夜试验分析,很快就拿出了2万多字的勘察报告,这让素以苛刻著称的联南苏团工程官劳尔惊诧不已。

  开始修路后,官兵们每天早晨6点开工,在工地吃午饭,从没午睡过。手上脱皮、脚上打泡,他们全然不顾。道路验收时,劳尔被“中国质量”和“中国速度”深深折服,他当场宣布:“所有施工都达到或超出联合国标准,中国军人无可挑剔!”

  作为任务区的专业保障分队,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承担了大量应急救援任务。去年10月17日,朱巴至瓦乌唯一的道路多处被洪水冲毁,官兵们火速驰援。工程兵大队大队长李庆峰回忆说,当时的路就像一条未干的河沟,车子走在上面东倒西歪,晃得人胃里翻江倒海。

  抢修中,挖掘机操作手贾东政颇为忙碌。拖车、取土、平土,在高热高湿的天气里连续作业,让他好几次眼前发黑。为了保持清醒,他不停地往头上浇水。贾东政告诫自己:“绝不能给中国军队丢脸!”

  道路抢通后,被堵在路上的近千名车主高兴万分,感谢中国军人的声音此起彼伏。

  “中国军人良好的素养,我们打心眼里佩服!”

  今年2月初,在我维和工程兵大队与肯尼亚维和步兵营举行的一次联合演练中,肯方一辆步战车突然“趴窝”。肯尼亚修理工跑前绕后半天,就是找不出毛病出在哪里,急得满头大汗。

  “让中国的‘OK士官’来试试吧!”肯方营长穆提苏说的“OK士官”,是我维和工程兵大队修理工、三级军士长崔海山。迄今已5次参与维和的崔海山精通机械,修理车辆手到擒来,这在肯尼亚维和官兵中广为人知,所以很多肯尼亚军人都亲切地称他“OK士官”。果然,不一会儿崔海山就把步战车修好了。

  “虽然语言不同,但我们的情谊却如同一家兄弟!”穆提苏营长介绍说,只要肯方有困难,中国维和官兵有求必应,经常为他们修电机、修水塔,帮助培训厨师、卫生员。

  在南苏丹,不仅是联南苏团的友军部队把中国维和军人当兄弟,当地政府军也把他们当成自家人。

  今年春节前,南苏丹政府军第5师给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送来了一头长角牛,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在南苏丹,长角牛可不是随便送的,它象征着亲密无间的情谊。

  第5师的图克准将说,为帮助南苏丹15万前战斗人员获得基本生活、工作技能,使其迅速融入社会,中国工兵帮他们建成了DDR(解除武装、复员、安置)过渡培训中心。在项目建设中,中国军人冒着高温酷暑,始终坚守岗位,从未耽误工期。“中国军人良好的素养,我们第5师官兵打心眼里佩服!”

  前不久,在首批退役士兵安置培训结业典礼上,南苏丹共和国总统基尔特别对中国维和部队表示感谢,称赞他们为南苏丹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工兵是联合国的典范,值得所有维和部队学习!”

  目前,联南苏团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7000多名维和人员,犹如一个“小联合国”。在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官兵看来,这是一个让更多国家了解、认可中国的舞台。因此,严格按照国际法则做好维和工作,展示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成为每一名官兵的自觉行动。

  去年10月底,工程兵大队奉命整修瓦乌达加特街区主干道。官兵们每天按时到达,准点开工,清理垃圾、铺垫路基、加固路面,一举一动都非常专业,从不惊扰群众。

  今年2月初,施工完毕时,维和部队与街区举行了隆重的道路启用仪式。瓦乌市市长安雅和300余名当地民众出席。“我从没看到哪个国家对我们如此真诚友善!”达加特街区主席杰马诺·毛在致辞时深情地说:“中国军人守诺、勤劳、文明,达加特街区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在联南苏团,有个出了名的“难缠核查官”——来自南非的麦德伦女士。受一些西方媒体影响,她曾经对“中国制造”一直不“感冒”。

  去年底,麦德伦带队来到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进行年度装备核查。她们一行首先来到位于拉加县的一座中国维和营区。进门后,麦德伦女士逐台装备核查,程序一环不少,可一点问题也未查出,忙得满头大汗的她有些不相信。于是,她又来到阿维尔、伦拜克两处任务点,但核查结果与在拉加如出一辙。最后,她忍不住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装备重在保养,我们严格落实保养制度,装备情况自然没得说!”陪同检查的工程师刘纯自豪地说。

  “他们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制造’的印象。中国工兵是联合国的典范,值得所有维和部队学习!”在联南苏团瓦乌基地的交班会上,一向目光挑剔的麦德伦如此说道。

  按照联合国的相关规定,我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的任务期为8个月,他们即将返回祖国。尽管人要离开了,但这群优秀的中国“蓝盔”,将会像他们创造的“中国质量”“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一样,成为南苏丹人民和那片热土永远的记忆。

  上图:南苏丹瓦乌市至首都朱巴的交通大动脉被大雨冲毁后,近千台车辆被困。中国维和部队紧急出动,经过两昼夜作业,成功疏通受损道路。图为中国维和官兵在帮助陷入泥坑中的车辆。

  赵阳阳摄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