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 提升深圳国际竞争力
汤丽霞//www.workercn.cn2014-03-11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 汤丽霞

  深圳市委五届十八次全会提出,要率先树立国际化城市的新标杆,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将前海打造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平台,这是深圳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国际化在其中占据显要地位,深圳要学习、借鉴并大胆运用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带动发展方式、治理体系、制度规则、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笔者根据《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中目标城市新加坡的相关经验,就提升深圳国际竞争力谈几点体会。

  1

  新加坡国际竞争力的形成

  纵观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国的发展路径,新加坡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公认的综合性国际化城市,其成功的秘诀是构建了极富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极富活力的创新体系和世界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

  坚持领先的理念。新加坡政府始终奉行自由竞争理念,在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并保证经济的高效运转。

  主动参与全球治理。自1973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新加坡善于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发挥国际影响力,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签署自贸协定最多的国家。新加坡首先提出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计划,是亚太经合组织创始成员。

  营商、人居环境一流。新加坡采取了极富竞争力的税率和税收政策,拥有亚洲最佳经商环境的称号,是亚洲官僚作风最少的国家和亚洲最廉洁的经济体,也是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地方之一。

  政府透明高效。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的高效率在全球各国中首屈一指,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刑峻法”治理出一个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产业转型立于最前沿。新加坡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次经济转型,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到21世纪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引导和推动的每一次转型都保持在世界潮流的最前沿。

  科技创新保持驱动力。新加坡重视创新科技研发,专门成立了国立研究基金会,研发经费总支出占GDP 3.5%,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研发项目提供财政支持,最高可达项目总成本的50%。

  实施科学完善的人才战略。新加坡始终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重要战略内容,坚持调整和扩充大学规模,优先投资高等教育,积极招揽海外人才,加强与海外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培养人才。

  基础设施建设保持顶尖水平。新加坡是世界顶尖的转运中心,有300多条航线连接世界740个港口,拥有200家航运公司,连接世界600多个码头,新加坡樟宜机场提供24小时“一站式”服务。

  2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深圳国际竞争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国际化城市特征已逐步显现。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正在引领深圳参与到全球高端价值链的产业分工之中。同时,深圳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具备海陆空口岸的城市,已经成为国内生产要素流动的枢纽,正在向国际枢纽中心看齐。

  当前,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已初步形成,不久前发布的《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提出了以新加坡、香港为目标城市,从经济开放、创新文化、宜居宜业、国际影响等方面指明了发展方向,未来深圳要开展分类、细致的学习,走出深圳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一)率先树立国际化城市新标杆。以更高的定位谋划深圳国际化发展。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等“新特区”的建立,深圳要紧随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浪潮,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在全市牢固树立国际化理念,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要敢于先行先试。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提升深圳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赋予深圳国际化发展更高的定位。要加强深圳与世界先进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力发展湾区经济,注重与欧洲和北美地区国家的合作,提升深圳参与全球竞争和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

  大胆试行国际通行规则。深圳当前的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以开放促改革,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需要适度突破现有政策框架,深圳要大胆地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

  加快前海开发建设步伐。加强前海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国际化发展水平,将前海作为国际通行规则先行先试区,建设前海人民币离岸中心,促进资本自由流动,通过市场引导,吸引国际一流金融企业落户深圳,积极拓展投融资新通道,加强国际一流人才引进和培育,使前海为深圳输送改革动力。

  全面深化深港合作。要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促进两地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密切的产业分工关系,借鉴香港经验和多年形成的国际化大都市优势,加快深圳国际化发展步伐。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要先行先试,通过技术合作、教育合作以及金融合作等多种渠道,发挥深港各自优势,形成互利共赢关系。

  (二)提高配置和利用国际优势资源的能力。集聚优势人力资本。一方面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服务,使创新人才乐意扎根深圳,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育后备人才,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设计长远的人才发展规划,为自身创新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优秀人才。

  力争向全球分工高端迈进。深圳通过参与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工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当过去倚重的生产要素优势逐步减弱之后,必然要由低端向高端产业迈进,政府要明确高技术产业发展定位,制定产业发展长远规划,开展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的先行先试。

  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国际知识产权库、国际法律库、国际标准库等服务平台,解决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市场、法律、技术、标准等问题,为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抢占国际资源创造环境。政府做好服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更多地与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合作,寻求深圳开放型体系更进一步发展。

  增强国际话语权。制定高水平、系统化、切实可行的城市营销计划,多手段增强深圳国际形象推广力度,发挥深圳国际形象大使作用,在世界上广泛推广深圳城市形象。鼓励帮助机构和企业参与全球标准和行业规则制定,增强深圳在国际合作中的主动权,吸引重要的国际组织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深圳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三)率先构建国际化软硬件环境。建设高效透明政府。切实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权配置。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推进政府立法、行政决策、公共财政管理、政府投资、行政审批、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监督等工作法治化。

  基础设施建设向国际化看齐。统筹建设高快速路网和城市干道网,提升公共交通品质,加快完善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口岸、港口、机场建设,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为建设国际化城市提供硬件方面的保障。

  优化创新软环境建设质量。保持科技创新驱动力,使创新为深圳未来发展继续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优化调整政府职能,使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为创新驱动软环境建设提供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创造条件,筑巢引凤,吸引国际一流企业、人才来深落脚,增强深圳国际竞争力。

  加快形成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依托特区立法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政府管理等领域,率先研究如何将国际上成熟的制度规则,融汇到特区法规制度中去。积极探索在特定领域扩大开放,实施制度创新的可行性,加快形成优质的营商环境。

  提升市民国际化素质。通过公益性活动,鼓励推动市民更多地学习国际文化知识,增强市民的国际交流交往能力。加强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通过文明城市创建、志愿者服务等,在全社会形成讲文明、知礼仪、守法律、献爱心的良好氛围,营造开放包容、对外友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深圳市外办(港澳办)主任 】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